中文/EN

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人文合作

| 作者: 李自国 | 时间: 2021-09-18 | 责编:
字号:

      【内容提要】上合组织人文合作是驱动上合组织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作为上合组织中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国家,毫无疑问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上合组织人文合作中,中国在环保、旅游、媒体、医疗卫生、文化产业、体育、青年交流等领域不仅是积极参与者,更是重要引领者。未来,在推进上合组织人文合作中,中方不仅要助推既有合作,还要与其他伙伴积极拓展新领域,使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给成员国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利,提升上合国家民众的受益感,夯实上合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中国;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社会基础  

 

  上合组织成立20年来,人文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上合组织大家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上合组织人文合作过程中,中国既是主要参与者,更是智慧贡献者,理念践行者。在上合组织人文合作中,中方参与度最高、作用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保合作
  上合组织环保合作启动较早,2005年就召开了首次环保专家会,但合作过程并不顺畅,直到2019年9月才召开首次环境部长会议。在环保合作方面,中国是最主要、最积极的推动者。2012年12月,中方就提出建立“中国-上合组织环保合作中心”设想。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上合组织总理会上提出:“各方应共同制定上合组织环境保护合作战略,依托中国—上合组织环境保护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2014年6月,中国—上合组织环保中心正式成立,并于2018年推出了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以中、俄、英三种语言发布环保信息,并定期编制和推送《上合组织环保动态》,与成员国积极开展政策对话、技术交流、人员培训、教育宣传等,成为推动区域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主力。在2018年的青岛峰会上,在中方等不懈努力下,成员国最终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翌年,在比什凯克峰会上签署了《2019—2021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落实措施计划》,上合组织环保合作开始走上正轨。
二、新闻媒体合作
  中俄是上合组织媒体合作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2009年8月,中国在北京举行了上合组织电视合作论坛,可视作媒体合作的开端。2013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上合组织媒体俱乐部,20多家上合组织国家驻华媒体机构成为俱乐部成员,各方约定将不定期举行会议,共同规划合作和报道方向。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峰会上提出,“中方倡议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加强媒体合作,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媒体合作论坛”,“向世界讲述更多‘上合故事’,发出更多‘上合声音’”。2015年7月,俄方举办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主流媒体论坛,主题为“上合组织走向共同信息空间”,将上合组织媒体合作向前推进一步。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峰会上宣布,中方将主办上合组织首届媒体峰会。2018年,首届上合组织媒体合作峰会如期在北京举行,次年又在吉尔吉斯斯坦举办,并签署了《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媒体合作协议》。“促进民心相通,媒体不能缺位” ,在中俄等多方努力下,上合组织媒体合作机制基本成型。
三、教育和培训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上合组织教育合作最重要的多边平台。2017年8月,普京总统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得到各成员国一致赞同。中方在其筹备和发展过程中是积极参与方和建设者。目前,上合组织大学参与院校共82所,含中方20所。学生培养从硕士研究生已经拓展至本科生、博士生和中职学生,而中方是率先招收本科生的国家。2020年12月,在第十三届上合组织成员国“教育无国界”教育周上,根据疫情带来的新变化,参会中方代表提出,要推进体系化、高质量在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国际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后疫情时代成员国各高校国际教育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型。在双边教育合作方面,2012年中方宣布,接下来的十年里为其他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邀请1万名孔子学院师生来华研修。另外,2014—2018年,中方还邀请了2000名上合组织成员国小学生来华举行夏令营活动。
  在培训方面,中方为成员国人才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14年杜尚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为加强在公共政策、政府管理等方面交流经验,中方“愿意在2015年至2017年间,为本组织成员国提供2000名官员、管理、技术人才培训名额”。在2018年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提出:“未来3年,中方将为各成员国提供3000个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名额,增强民众对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的了解和认同”。为落实元首承诺,中方先后成立了两个培训中心,启动了多个培训项目。2014年5月,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在上海政法学院揭牌成立,迄今已为各国培养司法人才千余人。2020年10月,根据习近平主席在比什凯克峰会上的提议,中方在陕西杨凌成立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以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人才培养。此外,中方还举办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工商会管理人员研修班”“上合组织成员国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官员研修班”“上合组织国家畜牧业创新人才培训班”“上合组织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研修班”等数十个研修班,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培养培训各类专才。 
四、医疗卫生合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再次凸显了上合组织医疗卫生合作的重要性,中方是该领域合作最为积极参与方。2013年,在上合组织第十三次元首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2018年5月,中方倡议举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论坛,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联盟。首批成员医院81家,中方成员74家。本次论坛还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联盟北京宣言》,提议以联盟为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与上合国家相互在第一时间给予对方援助,体现了守望相助的精神。为更好应对疫情,2020年7月,中方倡议召开了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上合组织第二十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上合组织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建议成员国疾控中心成立热线,及时通报跨境传染病信息,同时他表示:“愿积极考虑本组织国家疫苗需求,支持各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具体领域,李克强总理在上合组织第十八次总理会上提出,中方将开展“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未来3年为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免费实施1000例白内障手术,并开展防盲领域交流合作”。
五、旅游合作
  中国对上合组织旅游合作非常重视,在上合组织启动旅游合作之前,中方就以丝绸之路为抓手,推进区域旅游合作。2012年,在西安签署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行动纲要》,并创立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联盟”,多个上合组织国家成为联盟成员。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提出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推动了小多边旅游合作。2018年5月,在武汉市举行了首届上合组织旅游部长会议,中方提出,要作好旅游发展统筹,促进各国旅游发展战略政策对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为其他产业赋能。本次旅游部长会议拟定了《2019—2020年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联合行动计划》草案,并在2018年的青岛峰会上通过,上合组织国家旅游合作进入快车道。
  由于中国是游客出行大国,在双边层面,中俄、中哈等旅游合作走在前面。中俄率先举办了旅游年,2019年中国赴俄游客已达130万人次左右,成为最大外部客源地。2017年,哈萨克斯坦举办了“中国旅游年”,次年哈方提议,为激发各国游客前来观赏中亚风光的兴趣,应仿效申根签证区建立“丝路签证”。目前,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相继对华实行了旅游免签证政策。2020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让各方对后疫情时代旅游合作抱有更高期待,上合组织旅游合作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
六、青年交流
  青年代表着未来,加强青年交流是着眼长远、构筑上合组织未来的大工程。2009年5月,上合组织青年委员会成立,这是上合组织框架内青年交流与合作的首个平台。2011年12月,中方主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生艺术联欢节,来自各国的大学生踊跃参加,展示了上合组织各国的民族文化与传统。2012年8月和10月,中俄分别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年论坛”和“青年论坛和跨境合作论坛”,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青年代表与会。2015年7月,在上合组织乌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为加强青年交往,中方将在邀请上合组织国家青年领导人访华研修计划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连续5年在华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每年邀请本组织国家200名青年代表参加活动。”根据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2016年起中方已连续4年邀请上合组织国家青年代表团访华。在2019年的上合组织总理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中方将从明年起实施‘上合组织青年创业国际孵化器’项目,支持各国青年创新创业。”2019年5月,中方在青岛成立了首个“上合组织青年创业交流基地”,通过举办青年创业实训营 、开展线上交流等形式,为上合青年创新创业合作搭建平台。“少年强则国强”,上合组织各国的青年人不仅决定着每个国家的未来,也影响着上合组织的发展走向。
七、体育合作
  上合组织体育合作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参与度广,成为人文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具品牌效应的是上合组织昆明马拉松赛。2016年举办了首届赛事,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上合组织昆明马拉松赛的口号是“更亲、更近、更和谐”,充分诠释了“上合组织大家庭”理念。上合组织马拉松赛还分别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吉尔吉斯斯坦的乔尔蓬阿塔举办过。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昆明马拉松赛还是如期举行,并采取了别具一格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其中线上有数十个国家的24万人报名,足见其影响力,也提升上合组织的形象和知名度。在上合组织国家的支持下,“上合昆明马拉松赛”和“上合伊塞克湖马拉松赛”有望成为定期赛事。
  除了马拉松赛,上合组织还于2018年起推出“瑜伽日”等新活动项目。2019年,中国西安举办了上合组织瑜伽太极日活动,上合组织秘书长诺罗夫表示,瑜伽和太极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哲学训练,可以说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二者的精神内涵。
八、民间交流机制建设
  民间外交机制在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互相理解和人文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加强成员国间合作与友谊,促进相互信任和睦邻关系,在2012年的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为加强沟通和磋商,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建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推动成员国民间交往,打牢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2013年9月,中国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上正式成立,性质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在2013年的元首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议,中方已经率先成立了上合组织睦委会,“建议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也成立类似社会团体,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中方的倡议得到多国的呼应。2019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上合组织民间外交中心。2021年2月,塔吉克斯坦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友好合作中心。2019年,在比什凯克峰会期间,吉尔吉斯共和国还倡议成立“上合组织国家和丝绸之路文化一体化中心”。
  中国上合组织睦委会成立后,举办了大量人文交流活动,包括每年都会邀请各国主流媒体代表团访华,各国记者发回大量理性阐释“上海精神”、传递上合组织声音的文章。
九、文化产业合作
  中国是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对文化产业合作有“先知先觉”。2010年3月,中方承办第七次文化部长会议,主题定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文化产业合作”,目的是探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发展各国的文化产业。时任中国文化部长蔡武指出,文化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有着独特优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强,发展潜力大;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能力;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产品的消费不会消耗物质形态,反而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广泛的关联度,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能产生很强的拉动作用;是传播本国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随后,在中方提议下,2010年11月在南京市举办了首届上合组织文化产业论坛,各方代表交换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动漫、电影等产业的发展模式、合作方式进行了探讨。但总体看,上合组织多边文化产业合作进展不大,多数成果体现在双边影视领域。如,中哈合拍了电影《音乐家》、中俄合拍了《战斗民族养成记》、中印合拍了《功夫瑜伽》、中巴合拍了《天路》等。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多边文化产业合作尚在起步阶段,但毫无疑问,上合组织要扩大受众面,使人文合作更具持续性、普惠性,产业合作必须跟进。
十、妇女论坛等其他交流合作
  中方发起的其他论坛和活动还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上合组织妇女论坛。2017年7月,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市举办了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妇女论坛,开启了“半边天”的交流活动。2018年5月,中方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上合组织妇女论坛,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妇女组织领导人、企业家等与会,论坛通过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主席声明》。妇女论坛丰富和充实了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的内涵,已成为上合组织的常设活动。
  2. 上合组织人民论坛。2018年4月,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在西安举行,会议通过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西安宣言》。根据计划,2021年中方还将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等活动。
  3. 国家行政学院论坛。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第九次元首峰会上提出开展成员国国家行政学院交流的倡议。当年11月,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首届上合组织国家行政学院院长论坛,以分享政府管理经验,提高公共治理水平。2011年,俄方举办了第二届论坛,推动了上合组织框架下社会治理对话朝机制化方向发展。
  4. 上合组织经济论坛。2018年5月,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举办了首届上合组织经济论坛,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智库联盟北京共识》。在中方推动下成立了上合组织经济智库联盟。
  5. 上海合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这是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六次元首峰会上提出的倡议。2017年6月,中方在北京举行了上合组织国家世界遗产展,详细介绍了上合组织国家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引起中国游客的巨大兴趣。 
十一、前景展望与期待
  作为上合组织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上合组织人文合作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仍会是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此,对未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人文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善于发现和挖掘文化相同点。尽管中国与各国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不同,但千年来双方交往频繁,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更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如,中国佛教是从印度,经过中亚各国传入中国的,反过来中国的历史文献对印度佛教研究至关重要。发现和挖掘文化共性比欣赏“异域风情”更重要,它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二,人文交流载体多元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重点方向有三:一是日益增多的留学生。他们长期在对方生活,对所在国文化有切实的感受,是民心相通的桥梁。二是彼此日益增多的跨境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走向上合组织国家。它们贴近所在国的百姓,要赋予企业更多的人文交流功能。三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至总统,下至车夫,都成为了“网民”,新媒体在增进相互认知认同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坚持不懈拓展实用技术交流。2017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了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竞赛和培训重点是焊接。众所周知,上合组织国家都在集中力量搞建设,都需要一批制造技术精湛的劳动者队伍。此类活动对提升上合国家职工技能水平,理解对方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有重大意义。虽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部分国家兴趣不足,但这种活动符合时代需要,更贴近上合组织发展需要,要坚持下去。
  第四,将医疗卫生合作与医院间合作相结合,让民众有更强获得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既冲击了各国的卫生安全体系,也提升了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医疗卫生合作愿望。医疗卫生合作是人文合作中受益面最广的领域。要深化医院之间的合作,将上合组织医院合作联盟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上合组织的招牌项目,为提升居民健康福祉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增强民众从上合组织合作的直接受益感。
  第五,切实推进新闻媒体合作,讲好“上合故事”。虽然上合组织媒体合作已小有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上合组织国家的媒体仍处于弱势地位,相互引用的新闻、评论不多,更多的信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报道,而这些报道中有不少偏见,甚至歪曲,如“中国威胁论”等。上合组织媒体合作刚刚起步,亟待深入,需要中俄这样的大国起引领作用。
  第六,教育合作要大胆走出去。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是推进民心相通的长效机制,也是与民众联系最密切的领域。但中国与各国的教育合作还停留在以汉语教学为主,没有成立一所高校,而俄罗斯在中亚有十几所高校的分校,英、美、土耳其等国都有合办的高校。这不符合中国国家教育实力,中国的大学要走出去联合办学,从语言学习向专业教育转变。


  (李自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原文载于《上海合作组织20年:成就和经验》,世界知识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