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2012年中国外交的成就与挑战

| 作者: 尹承德 | 时间: 2013-06-04 | 责编:
字号:

   
  2012年国际形势发生罕见而深刻复杂的变化,紧张动荡的一面严重加剧。中国外交迎风浪而上,锐意进取,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外交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多,但有利因素仍多于不利因素,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仍有望得以延续。
  一、外交成就斐然
  一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全方位外交,在各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一)高层多边外交结硕果
  中国主要领导人参加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组织峰会是高层多边外交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外交行动。这一年是中国多边峰会外交丰收年,胡锦涛主席先后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和APEC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温家宝总理先后出席了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议、“里约+20”峰会、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议、第二十一届东盟峰会及系列峰会和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一次会议等。中国领导人参加的这些峰会活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对国际和地区形势发展及与中国利益密切攸关的两场峰会成果尤为显著。
  一是胡锦涛主席参加的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会议期间,胡主席同各国领导人展开密集会谈、会晤和多边外交活动,为实现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共谋对策,富有成效。他在会上发表《稳中求进,共促发展》的主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主张,并提出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五点建议。这些主张和建议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切实可行,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其中不少内容还为会议成果文件所采纳。胡主席还在会上宣布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430亿美元,使其有更多的资源应对全球金融的风险与挑战,受到IMF和与会领导人的称赞与欢迎。胡主席在峰会上的活动卓有成效,对这次峰会的成功、对G20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有效推动全球治理都起了指向作用。同时,树立了中国“积极、理性、建设性、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与影响。
  二是温家宝总理出席第二十一届东盟峰会及系列峰会。这些峰会是在南海争端升温、局势趋紧的背景下召开的。少数东盟国家想趁会议之机,炒作南海议题,挑起主权争议,重弹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老调,并试图促使东盟尽快同中国签订“南海行为准则”,达成一致以向中国施压。温总理顶住逆流,捍卫了国家利益。他在领导人系列会议上的讲话和活动,高举团结、合作、共赢的旗帜,鲜明地坚持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原则立场。同时,就开好会议和处理南海问题提出公正合理和深具建设性的主张与建议。温总理支持东盟在东亚峰会和在区域合作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与核心地位,强调中国反对大国共治或大国主宰地区事务的主张,受到与会国的普遍赞赏和认同,为将系列峰会纳入正轨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最终取得了积极成果,坚持了经济合作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主题,维护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南海议题”未掀波澜,各方一致同意积极创造条件,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共同努力。出席东亚峰会的奥巴马总统也表示,美国在南海主权和领土争议问题上不会“选边站队”。少数国家欲利用东盟系列峰会向中国施压和拉拢域外国家干预南海问题的意图落空。
  (二)大国关系开新局
  这一年,中国对外关系取得全面进展,同各类国家普遍加强了友好合作关系,同主要大国关系的进展更为显著。这既是中国外交的“重头戏”,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突出亮点。中美关系新起色。尽管美国在亚太实施“战略新平衡”,强化了对华遏制,但接触合作仍是其对华政策的主调,两国关系仍出现新的起色。双方在贯彻两国元首达成“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共识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创建“21世纪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两国关系定位的新进步。两国军事关系有较大进展,成功举行了战略安全对话,增进了相互了解与战略互信;进行了反海盗和海上救援联合军演,美国还邀请中国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联合军演,这是美国主导的这一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多国海上联合军演自1971年创设以来的第一次,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双方经贸关系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下行的不利形势下逆势上扬,前三个季度双边贸易额达3554亿美元,同比增加9%,是全球贸易平均增速的 3倍。
  中俄关系新提升。普京在重新当选总统后率先访华,同胡主席进行了成果丰硕的会谈,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和10多项合作文件,将两国政治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双方在军事和科技领域深化与扩大了合作,尤其是双方在4月下旬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的海上联合军演,提升了两军关系水平和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双方以能源合作为重点的经济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世界贸易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前9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662亿美元,增长14%,全年可望超9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国际上,两国的协调与配合空前密切,有力地维护了双方的战略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欧关系新气象。中国同欧盟领导人高层互访,互动频繁,推进了中国和欧盟及欧盟成员国的政治关系和战略互信。年内举行的两次中欧峰会取得重要成果,签署了科技、反垄断、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多项合作文件,并就加强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启动投资协定谈判,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等重要事项达成共识。特别是在中欧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首次载入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首次提出“双方决心将中欧合作打造成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2012年欧盟秋季峰会后说“中国的成功符合欧盟的核心利益”,欧盟理事会主席巴佐罗说“互利的欧中关系是确保欧盟和中国乃至全球繁荣的核心”,欧盟领导人如此高度评价中国和中欧关系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推进的重要标志。中国在欧盟危难之时采取行动,加大支持解决欧债危机的力度,力挺欧元和欧盟一体化进程,受到欧盟国家的赞誉和欢迎,被它们视为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印关系新进展。近年来,中印战略伙伴关系呈现健康稳定发展势头,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扩大。2012年3月下旬,胡主席和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举行的第四次金砖国家峰会期间共同宣布2012年为“中印友好合作年”,为这一年中印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揭开了序幕。在战略安全层面,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为两国加强边境事务合作、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机制保证。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应邀访问印度,这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8年首次访印,两国防长就加强两军的交往与合作达成诸多共识和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双方决定恢复中断四年之久的联合军演,将两军的交流与合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经贸领域,双方在全球经贸低迷状态下保持了高水平运行。尤其是在11月下旬举行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取得突破性成果:双方签署了联合研究、铁路、软件、工业能效等部门间的合作备忘录和总额达48亿美元的投资意向协议。印度媒体预测,这些合作备忘录有望带来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双边投资。双方还同意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合作及允许对方在本国设立金融机构。印方还决定邀请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把中印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有的国家出于一己之私,企图挑拨中印关系,拉印制华,但印不为所动。辛格总理明确指出,印度决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事实也证明,中印业已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排除了外界干扰,不断向前向上发展。
  (三)维权维稳成果显著
  在美国将其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背景下,一些同中国存在岛屿归属争端的国家错误估计形势,肆意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越南国会通过“海洋法”,把中国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都定为越南领土;菲律宾在黄岩岛挑衅;日本悍然“收购”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将之“国有化”。由于一些国家执意向中国挑衅、发难,特别是美国出来搅局,加大对华战略压力,造成南海、东海风云丕变,局势骤然紧张。维权维稳就成了中国必须面对而又亟须解决的严重问题。维权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系国家核心利益所在;维稳事关周边安全与保持和平的周边环境,事关改革开放与国家发展全局利益,两者都极端重要,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寸土必争,寸步不让,不容任何人侵犯。在越南国会通过“海洋法”之后,中国随即宣布其侵权立法非法无效,并设立三沙市和三沙警备区。海南省还通过有关立法,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对南海岛屿的主权。对菲律宾在黄岩岛的侵权挑衅行为,中国采取了有力的应对措施,对该岛实行了有效管辖,对菲方提出将黄岩岛主权问题提交国际海洋法庭仲裁,中方强调该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提交国际海洋法庭的问题,维护了中国对该岛的主权。在日本“购岛”闹剧出台后,中国迅即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并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派海监执法船和渔政执法船在该岛海域进行常态性执法巡航和护渔。中国还从法理层面揭露日本“购岛”闹剧背弃双方达成的共识和谅解,公然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本质,占据国际道义和法理制高点,使日本在国际上陷于被动和孤立。中国的反制行动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所谓实际“管辖”与控制,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益。日本违法违理,失策失算,为其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
  中国在对他国肆意侵权行动进行坚决有效反制的同时,讲究有理有礼有节,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原则。不搞先发制人,行动留有余地、把握分寸,竭力不让争端影响国家关系。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大了同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力度,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普遍得到加强,整体上维护了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中国的维权维稳行动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经济外交新成就
  受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悬崖”拖累,2012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投资和外贸大幅下滑,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虽也受影响,但仍然一枝独秀,风景独好。前10个月中国外贸总额达316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3%,超过全球外贸增幅近4个百分点。上半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591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引资国。前8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成为世界上主要对外投资国之一。现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供应国和最大的商品市场及投资场所之一。
  二、外交成果丰硕的多重因素
  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取得新胜利,开始登上国际政治中心舞台,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不断增长的强大实力支撑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当今世界仍是强权政治盛行的世界。中国一贯反对强权政治,自己决不搞强权政治,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对自己搞强权政治。中国所以能在霸道强权横行之际像磐石一般屹立于世界,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和安全,能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主要靠的是发展自强即不断壮大的国力国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平均增速达9.7%;从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经济年均增速更达10.7%,是美国同期年均增速的4倍,经济总量由占世界的4.4%提高至1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断拉近了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距离。2000年,中国的GDP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2011年中国GDP达47.3万亿人民币,约合7.4万亿美元,占到美国GDP的48%。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前三季度平均增速仍达7.7%,全年有望超过预定7.5%的增长目标,将是同年美国经济增速的3倍半,该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望达美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早在2007年就已超过美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11年,中国外贸总额达3.6876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外贸国,仅比世界第一大外贸国美国同年外贸总额少447.6亿美元。2012年中国外贸增速远快于美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外贸国。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3.29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科技和国防力量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软实力同步快速提升,综合国力不断跃升新台阶。中国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中国的发展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日益强劲增长的强大实力为中国外交的辉煌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强有力的实力支撑。
  (二)正确政策的保障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最高国策。中国打破了过去大国依靠战争对外扩张而崛起的模式和“国强必霸”的历史宿命,开创了大国依靠自身内在动力和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而和平崛起的崭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决定了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强权政治,不对外扩张。为此,中国不同别国结盟,不组织军事集团,不同别国建立针对第三方的战略关系,不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除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外,不向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从而消除了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障碍,使中国外交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在外交上的根本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指导方针,中国是“五项原则”的首创者之一和忠诚实践者,始终尊重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不侵犯别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大力谋求同别国开展平等互利合作,实现和平共处。这一年,中国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演变,在贯彻“五项原则”方面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更加强调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强调尊重各国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坚决反对那个超级大国干涉中国内政,指责中国社会制度和希图把“阿拉伯之春”之类的政权更迭引向中国的行径,也反对西方列强在中东等地推行新干涉主义。中国三次否决西方主导旨在对叙利亚实行“政权更迭”的决议,力主叙问题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遏阻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叙复制“利比亚模式”,维护了联合国宪章原则和国际正义,为制止西方策动在阿拉伯国家“改朝换代”的“骨牌效应”,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举世公认的独特作用。二是着力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在国际与地区紧张动荡加剧、一些国际争端激化,以至出现对抗与动武危机的形势下,促进以谈判对话和平解决争端,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大局及有关各方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鉴此,一年来,中国格外强调和重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作用,并运用这一原则加大了促谈促和的努力,包括坚持主张对朝鲜与伊朗核问题只能通过政治和平手段加以解决,反对对朝、伊实行高压,强烈抵制与反对对该两国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积极参加朝核、伊核问题的六国会谈机制活动,在有关各方之间积极调停斡旋、劝谈促和。对中国自身与有关国家的岛屿领土争端,中方在坚定地维护本国领土主权的同时保持冷静与克制,不主动惹事,不过为己甚,不先发制人。并同日本、菲律宾举行了谈判,同越南举行了高层对话,从而缓和了紧张对立局势,避免了冲突与对抗,同大多数有领土争端的邻国的双边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同时,中国还积极参加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为缓和南北苏丹等非洲国家及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的紧张对立关系,避免爆发冲突和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联合国和有关国家的高度评价。三是更加重视并积极实行同各国的平等互利合作。2012年受欧盟和日本经济衰退与美国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明显下滑。这亟须各国加强与扩大经济交流与合作,以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加力。中国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努力加强同各国的经济合作,为缓解全球经济困难作出了贡献。如中国领导人积极参加各类多边峰会,大力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建设,继续力倡各国共度时艰,同舟共济,消除金融危机后遗症,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采取有力措施,包括扩大从欧盟国家进口、增购欧盟债券、大规模增资IMF以助其提高救助欧债危机的能力等,为欧盟消减债务危机作出了贡献;中国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强了互利合作,对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加大了援助力度,其中中非经贸关系进展尤为显著。2012年,双方贸易额在2011年创历史纪录1663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实现快速增长,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12年7月,胡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中国支持非洲发展的五项措施,包括扩大对非援助、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等。
  中国先哲有句名言:“国小政大,其国大;国大政小,其国小”,就是说一个小国,如其政策“大”,即合乎时代潮流,就能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一个大国,如其政策“小”,其格局就小,其作用也小。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如何,对其国际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外交政策符合时代潮流,体现了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享有崇高威望和外交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关系
  后冷战时期,世界各国普遍进入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普遍实行改革开放战略,扩大同其他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随之持续快速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越来越深化,任何一国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而实现发展目标。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贸总额占GDP一半以上。作为一个基本外向型经济体,中国发展更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广大的中国市场。现在,中国同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及周边国家经济上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汇,荣损与俱,谁也离不开谁。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是中国整个对外关系的基础和推动与其他国家整体关系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分量最重的中美关系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为例,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量达446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3246亿美元,中方顺差2025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和顺差的12.3%、17%和138%,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GDP的6%。2012年前三个季度,两国双边贸易达3555亿美元,同比增长9%,其中中国出口2582亿美元,同比增长9.6%。预计全年双边贸易,中国对美出口和贸易顺差较2011年都有显著增长。这就是说,中国如中断同美经贸关系,经济增速要减慢6个百分点,外贸将呈现巨额逆差。可见中美经贸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221亿美元,201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将超过13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一百多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量质优价廉的商品每年为美国的消费者节省约1000亿美元,对美国平抑物价保持市场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到2012年9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1.1555万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对美国平衡财政预算至关重要。现在,中国3.3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约70%是美元资产,对维系美元的全球金融主导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同中国的经济合作每年可使美国的GDP提高0.7个百分点,物价水平下降0.8个百分点,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美国经济增速要下降近1/3,物价上升1/3,失业率也要大幅上升。特别是如果中国弃用美元作外汇储备资产,并赎回1万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美国就将发生金融地震,美元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将加速衰落。这是美国所消受不起的。正因为中美在经济上有这种休戚相关的高度依存关系,尽管双方矛盾摩擦不断,有时还很尖锐,但在紧要关头都注意管控,避免摊牌和对抗,使两国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势头。
  中国同周边邻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空前密切。中国同东盟建成了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业已启动,东亚一体化趋势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韩国、东盟、印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和其中大多数国家的最大出口对象国,也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投资对象国。中国同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愈益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是彼此发展全局利益之所在,也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届时中国的GDP将约达16万亿美元。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将再升新台阶。“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将居世界前列,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额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大,相互依存关系更加深化。这将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
  三、中国仍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形势和环境虽然总体上对中国有利,但由于紧张动荡的一面显著升高,危机不测因素增多,中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面临多年来罕见的严峻局面。
  其一,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显著增大了对华地缘战略压力。
  美国在亚太搞所谓“战略再平衡”,实际上是在亚太地区加强战略扩张。它随之在亚太加强军事存在和战略部署,将该地区作为它实施“空海一体战”的主战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它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即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再到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强化军事同盟,扩展军事基地,部署濒海战舰,增加配备最先进的战略侦察和实战军器,扩大与完备反导系统,有对华构建“新月形”战略围堵态势的意图。日本媒体甚至称美国主导的亚太对华“包围圈”已经形成。美还将第二岛链中心关岛建成其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大幅提升了从第二岛链向第一岛链投送军力与快速反应的能力;在西太平洋前沿中国领海周围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坚持对中国实施抵近战略侦察。凡此种种,对中国安全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现实与潜在的威胁与挑战。
  其二,中国领土主权遭受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中国和一些邻国在南海和东海存在岛屿与海洋权益争端,过去这些争端虽然有起伏,但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美国声称“重返亚太”和将其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后,南海东海风云骤变。美国公然介入与其毫无关系的这些岛屿争端,竟称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的防卫范围;美国在南海有“基本利益”,支持一些东南亚国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主张。所谓“国际化”就是“美国化”,就是为美国直接插手南海问题制造合理依据。有些国家以为有美国撑腰,更加肆意侵犯中国主权,导致南海和东海问题更加复杂化,增大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难度。
  其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受到干扰。
  中国与一些邻国之间由于存在领土争端,这些国家对中国存有一些介蒂。加上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增加了其对中国的疑虑。特别是近一年来,美国在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同时,竭力在中国与邻国之间打进楔子。除了在南海和东海岛屿争端问题上或明或暗地支持有关国家,加剧它们同中国的争端与矛盾外,还利用召集亚太国家参加其主导的军演和向一些国家提供有条件援助等方式,拉拢它们亲近美国,疏离中国。美国甚至用赤裸裸的挑拨离间手段损害一些友好邻国同中国的关系。更有甚者,还在东亚地区“拉帮结伙”,企图组建以美日韩澳四盟国为轴心,以其他亲美国家为外围的所谓“民主国家”同盟,图谋孤立中国和产生“合力制华”的效应。美国的所作所为对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中国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四,从全球层面看,中国面对的挑战因素增多。
  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强大和“中国模式”影响扩大,在战略上坚持甚至强化对华遏制。它们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国家中抹黑中国形象,诋毁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合作和中国对其中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是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掠夺”其资源,给中国的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外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制造困难和障碍。中东持续动荡,特别是西方列强在该地区加强战略攻势,炮制“阿拉伯之春”,对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有不利影响。在经济领域,欧债危机加剧和欧盟经济衰退,美国难脱“财政悬崖”和经济景气低迷,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使中国的对外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以至中国在2012年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的增速明显下滑。
  国际形势紧张动荡和危机不测因素增多,特别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对中国构成的挑战和负面影响是严重的,但对此应全面而客观理性地看待:既要看到整体国际形势对中国有利的一面是主要的,也不要把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看成祸水东引,是要同中国对抗。
  第一,美国此举的基本动因是出于适应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向亚洲倾斜和美国对外利益重心向亚洲转移的客观需要。亚洲现在对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发展全局影响之大,超过了世界其他各洲。美国格外重视亚洲并将战略重心移向亚洲是形势使然。同时,美国此举并不完全是针对中国,而是有多重战略考量和目的,其中包括防范与应对俄罗斯东向战略,便于压制与封锁朝鲜,遏制亚太盟国对美的离心倾向和谋求确立其对亚太事务的控制和主导等。应对中国崛起只是其中主要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制约因素仍多: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动乱、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长期难解,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剧;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严重后遗症将长期存在;恐怖主义仍在猖獗蔓延;俄罗斯在欧洲方向对美国的牵制,特别是美国自身实力地位愈益下降,对外扩张更加力不从心,使其难以集中力量专营亚太,其阻碍中国强大和独主亚太沉浮的目标必将落空。
  第二,美国搞所谓亚太“战略再平衡”,是在美中力量对比及在亚洲的影响消长出现有利于中国而不利于美国的显著变化背景下发生的。美国以此加强对华遏制,意在牵制和阻挠中国崛起和中国在亚洲影响的不断扩大,以扭转美国在竞争中的劣势。美国此举主要是一种防范、威慑态势,而不是将中国作为敌手、要蓄意对抗以至要进攻中国。不碰触中国核心利益底线、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碰撞、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仍是美国重大利益所在和主要政策取向。
  第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不意味着它改变了对华接触与遏制,以接触为主的政策,以及将中国定为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以合作伙伴为主的关系定位。事实上,近一年来,在美国将战略重心加速东移的同时,中美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此前少有的重要进展。这充分反映了重视与发展对华关系仍是美国朝野共识,对话、接触、交流、合作仍是中美关系的基调与主流。
  第四,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全是负面的。如加强美日同盟固然有遏制中国的一面,但也有防止日本发展核武器和重新军国主义化的作用。美国将亚洲定为“出口倍增”战略的重点目标,势必会更加重视和着力加强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对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利。
  第五,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会改变。中国长期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友邻政策,深得人心,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中国是大多数亚太国家主要经贸伙伴和最大出口对象,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中国。它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只会坚持对华友好,而不会同中国对立,搞坏对华关系。它们独立自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很强,其所以欢迎美国“重返亚太”,主要出于更好地在大国中搞平衡,以更好地确保自身利益,而不愿意也不会充当美国遏华战略的棋子和马前卒。美国企图在亚太地区拼凑“东方北约”和“民主国家同盟”以围堵中国,是注定不会得逞的。
  总体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华遏制效果有限,且中美关系本身仍在发展。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深得人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能排除外部势力的干扰,不断得到增强。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力量及在全球的影响呈现颓势,其在世界各地的战略攻势遭受挫折,它们不可能也无法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朝不利于西方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不断深入推进。因此,中国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态势没有也不会改变。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将会延续下去。
  (来源:《国际安全新态势与中国外交新应对》,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5月版,第2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