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80年后的回望:我们为何更需珍视和平

| 作者: 唐晓 | 时间: 2025-09-26 | 责编:
字号:

  80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中国的图谋。这一伟大胜利,不仅开启了古老中国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也有力捍卫了国际公平正义,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对战争根源的认识,是判断战争性质、把握战争制胜因素、分析战争作用的重要前提。冷战结束后,引发战争和冲突的直接诱因更加纷繁复杂,或表现为民族矛盾,或肇始于宗教纠纷,或起源于领土争端。但拨开纷繁表象便会发现,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深层祸根在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逻辑。

  和平与团结是人类存续的永恒密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其蕴含的历史启示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维系和平的精神纽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命运本为一体。当战火席卷全球时,没有任何国家能置身事外;当强权践踏正义时,没有任何民族能独善其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唯有平等相待,才能打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有和睦相处,才能跳出“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只有守望相助,才能凝聚力量抵御共同的风险挑战。

  人类社会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欧亚大陆战火重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军备竞赛阴霾不散,核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世界面临重新滑入战争的风险。人类社会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愈发严峻。

  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谋求霸权和绝对安全;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两种取向的博弈较量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方向。面对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世界长治久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我们党系统回答“三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从世界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并回答“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这一重大理念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守护和平、向往发展的真挚心声,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追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否认国家间的利益差异,而是始终立足全人类共同利益审视个体利益,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助力各国共同进步。这一理念所蕴含的整体思维与公平意识,与西方国家搞集团政治的“小圈子”规则、奉行实力至上的霸权逻辑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将战争的萌芽扼杀于未发之时,让和平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各国共同利益与价值共识的坚实土壤,为维护世界长治久安注入持久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转化为行动,从而彻底消弭战争根源,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人类文明的沃土。

  (作者唐晓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载《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8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