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1 日至 9 月 1 日,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成功举行,20 多位外国领导人、10 位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此次天津峰会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也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天津峰会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活动相继举行,受到世人广泛关注。二者有着内在联系 :80年前并肩浴血奋战,取得二战胜利 ;80年后携手砥砺前行,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峰会成果丰硕开启上合组织新时代
2024 年 7 月 4 日至 2025 年9 月 1 日,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其间,中国举办 187 场各类活动,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为上合组织发展提出多项倡议。在天津峰会上,成员国签署了 24 份成果文件,中方提出 23 项倡议,可谓硕果累累,为上合组织下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和《上合组织未来 10 年(2026—2035 年)发展战略》分析了当前上合组织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明确了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优先合作领域,为上合组织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组织自身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宣布成立上合组织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和禁毒中心,“四大安全中心”将全面提升成员国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天津宣言》还明确将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合并为“上合组织伙伴”,提高后者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感。峰会还决定接收老挝为伙伴,上合大家庭成员增至 27 个。三是金融合作获得历史性突破,决定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并就其运行机制进行磋商,意味着讨论多年的开发银行从研究阶段进入落地阶段。四是强化在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产业的合作,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绿色产业合作的声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声明》等多份文件,标志着上合组织进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作为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中国始终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务实合作。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 +”会议上提出,“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并在未来 5 年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建设好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上述领域均是各方期待与中方合作的方向,因为中国是新能源技术最先进、产能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的全球领导者之一。新合作机制将助力相关国家在全球科技革
命浪潮中不失位、不掉队,最大程度消除技术鸿沟。此外,中方还承诺实施 100 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未来 5 年在成员国建设 10 所“鲁班工坊”,为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实施 5000 例白内障手术、治疗 500例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郑重承诺势必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共同发展带来累累硕果。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天津峰会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的声明》,明确了战争的起因是“由妄图独霸世界的势力挑起”,提出要坚决捍卫二战历史真相,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构建更具代表性、更加民主公正的多极世界。在二战胜利 80 周年和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在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地区热点不断、全球治理失灵的背景下,上合组织需要“内外兼修”,从关注内部事向关心天下事转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
在“上海合作组织 +”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得到各方广泛支持。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方提出的第四个全球倡议,阐释了中方关于完善全球治理的原则和路径。全球治理倡议的关键词是“平等”,坚持多边主义是基本路径。倡议提出,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应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规则要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标”;完善全球治理要以人为本,弥合发展鸿沟,共享发展成果。“上海精神”与全球治理倡议一脉相承,上合组织是引领和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排头兵,要“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为地区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坚持开放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上合贡献”;持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和睦共处,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上合示范”。全球治理倡议得到各方高度评价,与会外国领导人表示积极支持,如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认为,“倡议内含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高瞻远瞩”,“是共建公正稳定国际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
24 年来,上合组织建设和合作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历史性成就,已成为地区稳定和发展无可替代的机制。在天津峰会上,各方积极提出完善上合组织发展的新思路新倡议,推动上合组织在新起点上行稳致远。从天津再出发,上合组
织前路漫漫,但必将风光无限。
(作者李自国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原文载《当代世界》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