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韩关系这些年走过的阴晴冷暖

| 作者: 唐晓 周晓倩 | 时间: 2025-08-26 | 责编:
字号:

  7月3日,韩国总统李在明于就职一个月之际,在青瓦台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将尽快改善中韩关系。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中韩关系在两国发展进程中深度交融、携手前行,既收获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也遭遇过一些风吹浪打。特别是自朴槿惠政府以来的十余年间,中韩关系如季节更替般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浪式发展特征。

  十余年的起起落落

  2013年,朴槿惠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平衡外交”和“信任外交”,明确将“美韩同盟和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调和与发展”定为对外政策主基调,不断提升中韩关系在韩国外交布局中的权重。朴槿惠在就职演说中不仅将四强外交的表述顺序从“美、日、中、俄”调整为“美、中、日、俄”,还在访美后不久访华,打破历届韩国总统就职后出访择国的顺序。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两国元首一致决定,进一步丰富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使两国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2015年9月3日,朴槿惠顶住美、日压力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获中方超规格礼遇,成为首位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中国阅兵式的韩国总统。据统计,朴槿惠在任四年间,中韩领导人会晤共达八次,创历史之最。中韩两国政治互信达到新高。

  中韩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亦呈现出遍地开花、亮点纷呈的繁荣景象。2015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2758亿美元,较建交初期增长逾50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两国经贸纽带愈发紧密。2015年10月,双方签署《关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欧亚倡议方面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推动两国战略对接,将双边经贸合作拓展至更广阔、更深层领域。人文交流方面同样热络密切,双方人员互访规模突破千万人次,“韩流”与“汉风”交相辉映、深入人心。

  然而,受到第三方干扰和朝鲜核试验等外部因素影响,2016年7月,韩国国防部突然宣布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如晴空骤雨般打破了双边关系的暖意。对中国而言,在韩“萨德”系统的雷达探测距离可覆盖中国东北、华北等广大地区,直接威胁国家战略安全。尽管中方多次明确表态反对,韩国却始终不听劝阻。中韩关系急转直下,高级别对话几乎全面停摆,贸易、投资、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合作迅速降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层面都进入了“速冻”模式。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从宣布部署“萨德”至2017年4月的九个多月间,韩国遭受的经济损失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5%,达8.5万亿韩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509亿元人民币);中国同期也蒙受了约1.1万亿韩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66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2017年5月,文在寅政府上台,中韩关系迎来转机。文在寅来自进步阵营,秉持“平衡外交”理念,将修复对华关系列为外交优先项。韩方通过“三不一限”承诺,即不加入美国导弹防御体系、不追加部署“萨德”系统、不发展韩美日军事同盟、对现有“萨德”系统用途设限,有效缓解了中方的核心关切,中韩关系开始“破冰回暖”。2017年12月,文在寅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此后,中韩两国元首在多边国际场合多次会晤,为双边关系重建战略互信筑牢了根基。

  中韩在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回归常态,其中经贸合作尤为突出。2017年12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首个以负面清单方式开展的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谈判,为2021年中韩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奠定良好基础。中韩人文交流也开启“解冻”进程,两国人员互访规模逐步回升,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重拾活力。文在寅政府执政后期,美国加大了对韩施压力度,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中韩各层级交流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中韩关系的回暖速度有所放缓。

  2022年5月,尹锡悦政府上台,中韩关系再度降至冰点。尹锡悦奉行“价值观外交”,对美“一边倒”。在对华关系上,尹锡悦政府坚持强硬立场,多次就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踩踏中国红线;在经贸、科技领域随美对华“脱钩断链”,主动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和“芯片四方联盟”等美国主导的遏华机制,声称宁可牺牲部分中国市场也要维系与美欧国家的技术纽带;在安全领域加快“萨德入韩”步伐,主动“招揽”美国向半岛附近海域机动部署战略核潜艇,并与美日两国加速推进三边安全合作。人文交流层面,尹锡悦政府以中国境内“疫情形势严峻”为由暂停签发中国公民赴韩短期签证,并要求中国入境旅客接受落地检并挂“黄牌”标识,受到中方对等反制。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中韩关系再度紧张。

  影响中韩关系的几点因素

  回顾这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始终影响着中韩关系的走向。

  其一,美国干扰施压的加剧。近年来,中美博弈持续升级,已成为牵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核心变量。美国为遏制中国的发展步伐,不断拉拢并整合盟友力量,试图围堵中国。韩国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同时又是中国的近邻和合作伙伴,自然成为美国重点拉拢与施压的对象。审视近年中韩之间的各类矛盾摩擦,大至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萨德问题”,小到“韩服”“泡菜”起源等民间争议,其背后均可窥见美国的干预。韩国在中美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的难度与日俱增,导致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或主动或被动地出现一些损害双边务实合作的不和谐言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

  其二,地区安全局势的变化。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或缓和,对中韩关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朴槿惠政府时期部署“萨德”系统,很大程度上便源于对朝鲜所谓“安全威胁”的误判。而文在寅政府积极推动韩朝关系缓和,也为中韩关系的改善营造了良好的地区氛围。尽管中韩在坚持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稳定这一目标上高度一致,但在实现路径选择上并非始终同步。中国坚定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而韩国的对朝政策却常常在武力施压与和平接触之间反复横跳。当朝鲜半岛局势相对稳定时,中韩在朝核问题上的协调沟通往往较为顺畅,成为推动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在半岛局势剑拔弩张之际,韩国更倾向于对朝展示强硬姿态,中韩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其三,韩国政权更迭带来的政策摇摆。中国外交政策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对待韩国的立场和态度一以贯之,为中韩关系的发展注入了稳定力量。但是,韩国国内不同政治派别的对华政策却存在显著差异。保守派倾向于强化与美国同盟关系,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进步派相对更注重平衡外交,主张对华务实合作。政权在两大阵营之间频繁更迭导致韩国外交立场不断摇摆,无疑给中韩关系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中韩关系正在迎来新机遇

  今年4月,尹锡悦因发布紧急戒严令而遭弹劾下台,韩国提前举行总统选举。6月3日,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成功当选,韩国时隔三年再次迎来进步派政府执政。李在明政府明确表示要开展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实用外交”,展现出较为友好、务实的对华政策取向。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同李在明通电话。中韩两国领导人此次通话时长达30分钟,比韩国与美日领导人的通话时间更长,显示出李在明政府对加强对华沟通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将于今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庆州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恰逢明年中国担任APEC峰会的东道主,韩国政府高度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此次峰会。自2017年以来,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中韩两国元首互访陷入停滞状态。韩方希望借此契机,推动两国高层互访尽快恢复,为中韩关系的改善打开新局面。

  除此之外,特朗普在第二任期继续秉持“美国优先”理念,导致美韩两国在防卫费用分摊比例、加征关税等议题上的分歧有所加深。韩国国内出现一些反思之声,呼吁减轻对美依赖。在此背景下,韩国在中美之间采取对冲策略的可能性上升,将有助于减少中韩关系发展中外部因素的干扰。

  同时也要看到,中韩关系仍面临不少潜在挑战。首先,美韩同盟仍是韩国外交的基石,并不会因美韩两国内政变化而轻易改变,美国对韩国的拉拢与施压也不会放松。作为非对称性同盟中处于弱势的一方,韩国在对美协商中的自主空间较为有限。其次,韩国国内保守势力近期频打“反华牌”,很可能为中韩关系发展制造阻碍。最后,中韩民意层面存在“温差”。部分韩国民众受媒体偏见等因素影响,对华好感度持续走低。韩国东亚研究院近期民调显示,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韩国人占比已达71.5%,较2020年民调上升了31.4个百分点。

  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一个健康稳定、持续深化的中韩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中韩双方应秉持建交初心,面向未来,坚持互利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新高度,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唐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晓倩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机制合作处干部原文载于《世界知识》202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