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警惕“隐形毒丸”效应

| 作者: 项昊宇 | 时间: 2025-08-15 | 责编:
字号:

  当前,东亚区域合作正面临全球经贸环境剧变叠加地缘政治回潮带来的一场巨大“压力测试”。美国对地区国家不同程度加征关税,给高度一体化的东亚生产网络带来诸多风险,比如加剧产供链紊乱和金融市场动荡等。面对美方“分而治之”的关税策略,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内部的团结与协调能力亦面临考验。尽管10+3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展现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反对单边主义的共同立场,但因各国对美经贸关系以及受关税影响程度不同,具体应对策略方面存在差异。

  日本和韩国通过承诺对美进行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和开放市场,将美“对等关税”税率锁定在15%,避免了25%的更高税率。但协议的深层影响在于要求建立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供应链”并加强出口管制协调,这实质上会导致日韩与美国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审查体系进行绑定。与此同时,东盟内部分化日益显现。越南7月初率先与美国达成协议,将税率降至20%,其代价不仅是对美开放市场,更关键的是同意建立一个严格的“原产地核查机制”,以向美方证明其出口产品并非简单转运或大量使用来自中国的零部件。

  这种“隐形毒丸”效应可能深刻冲击10+3合作的根基。首先是瓦解共同市场基础。当日韩被迫将高科技供应链与美国绑定,部分东盟国家的生产和出口又受到美国原产地规则严格限制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所倡导的统一、低壁垒的区域大市场便可能被割裂。二是制造内部战略互疑。美国通过“逐个击破”的谈判策略,与地区国家达成五花八门的贸易协议,客观上可能削弱区域集体谈判的立场,也会在10+3内部催生新的不平衡与不信任感。三是迫使产业发展路径分叉。10+3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上,面临被迫选择美国标准还是制定区域通用标准的困境,这可能阻碍东亚形成统一的技术生态和产业集群,削弱区域长远的整体竞争力。另外,对美关税议题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10+3既有合作议程。各国被迫投入大量外交资源应对贸易争端,可能挤占在金融合作、互联互通、社会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的精力。

  尽管风险和挑战严峻,但国际经贸局势动荡也在倒逼东亚国家“抱团取暖”,进而为深化区域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东亚接下来关键是回归合作初心,聚焦共同利益,以功能性合作为先导,以制度性建设为保障,化解风险,共创未来。

  一是要坚定维护东盟中心地位。10+3应努力协调立场,以一个声音说话,提升东亚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体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个东盟主导、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区域合作框架,是避免东亚陷入分裂对抗的唯一可行路径。中日韩三国应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同时积极赋能东盟,提升东盟统筹和引领区域合作的能力。

  二是以高质量实施RCEP塑造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RCEP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关税减让,更在于统一的原产地规则以及在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各方应加速国内相关法规的对接,重点消除非关税壁垒,推动海关程序的简化与协调,真正实现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

  三是积极拥抱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双引擎”。各方应加快在10+3框架下探讨建立数字贸易的共同规则,推动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同时,通过推动设立“东亚绿色发展基金”等举措,将绿色转型打造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是强化区域金融安全网。地区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探讨在危机时更快速的启动程序。同时积极探索区域内本币结算,特别是降低对单一外部货币的过度依赖,增强区域金融体系的韧性。

  历史经验提醒我们,“以团结求发展”才是地区国家利益的最大公约数。10+3国家应着眼长远,化外压为内部整合动力,为打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加自主和繁荣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加快政策协调和集体行动。 

  (作者项昊宇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原文载《环球时报》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