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2024年亚洲经济规模在全球占比达49%,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在制造业领域,亚洲不仅占据全球产值增加值的53%,在高科技领域也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接下来,通过域内市场扩大、制造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整合等多方面表现,亚洲有望继续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引擎作用。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尽管面临贸易壁垒加剧、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等风险,强劲的内需和电子产品出口仍将为亚洲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其中,2025年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7%、4.7%和6.0%。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亚洲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就当前形势而言,应该看到亚洲经济依然具有诸多方面的韧性和底气。
首先,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亚洲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核心优势所在。近些年来,亚洲在人工智能、5G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在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在面对美国关税讹诈的情况下,亚洲产供链凭借自身的紧密度和不可替代性,更好地化解着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扰动,继续保持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其次,亚洲区域经济整合不断深化形成强大内生动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进一步实施,预计将在2025年给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带来190亿美元的增量,其中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有望加速亚洲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三,美国的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将助推亚洲出口多元化战略。亚洲主要经济体加大对欧洲、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等市场的拓展,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也将增强全球经济整合能力。深耕亚洲的跨国公司,大都也在适应变化、应对风险并重构自身全球发展战略。其中绝大多数企业不仅不会撤离亚洲,还会寻求与亚洲本土市场更深层次的融合,在激发亚洲内部需求的同时,加快全球布局。
第四,亚洲域内市场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进而实现更加均衡的增长。亚洲人口总数超过40亿,庞大的内部需求将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支撑。IMF报告也指出,亚洲经济将更多依赖地区国家内部需求,各国将通过强化社会安全网建设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个人消费。
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亚洲国家正在形成新的共识,即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化解外部挑战。
一是要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区域主要合作架构的RCEP将加快提质升级,进一步推动地区国家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二是要携手应对供应链风险。美国的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亚洲国家需要继续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以降低风险。三是要加快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创新。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正在成为亚洲经济的新增长点。四是要加强政策协调和对话。亚洲国家通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东盟和中日韩(10+3)、中日韩合作等多边机制,正在加快协调政策,有望形成统一立场应对保护主义,发出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秩序的共同声音,这将进一步提升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作者项昊宇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原文载《环球时报》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