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续推“印度制造”,印度真正机遇在哪

| 作者: 蓝建学 | 时间: 2025-04-22 | 责编:
字号:

  在批准新的专项“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以大力推动本土电子制造业发展之后,新德里继续推动“印度制造”变得清晰起来。

  事实上,早在1991年印度开启经济自由化改革,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就被提上议程。不过,由于短期内无法解决物流运输、能源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印度政府当时选择对基础设施依赖不高的科技外包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相关行业随即蓬勃发展。据印度官方和国际机构统计,1991—2024年间,服务业占印度GDP比重的平均值大致在50%—60%之间。

  与之相比,尽管印度政府同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但因为经济结构失衡和全球竞争劣势等,印度制造业发展长期低迷。1991—2024年,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在12.8%—17%之间徘徊。2004—2008年,印度制造业发展一度呈现良好势头,年均增长8%,GDP占比接近18%,汽车零部件、制药行业发展尤其迅速。但2010年后,印度制造业再陷低谷,GDP占比在13%—15%之间徘徊。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推出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比提升至25%,将印度打造成能与中国媲美且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作为“印度制造”的旗舰项目,莫迪政府2020年推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旨在通过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电信、汽车、光伏产品、无人机、半导体、家电等14个领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在印度国内的生产规模。但到2024年,“印度制造”战略实施10周年、“生产关联激励”计划实施4年后,一些西方媒体根据印度政府文件报道说,PLI效果未达预期,不少参与企业迟迟没有开工。印度商工部证实,截至2024年10月,PLI计划相关企业仅完成1519.3亿美元产值,仅占目标值的37%,补贴发放不足原计划的8%。

  2024年印度大选前夕,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承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再提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基于对前一阶段相关生产领域扩大生产规模能力和效果的总结,印度新推出的政策聚焦更具发展潜力的制造业领域,着重推动本土电子制造业发展。有分析说,印方新的政策更有针对性,一是基于市场需求。印度电子制造业长期存在较大供需缺口,仅国内市场需求就超千亿美元,加上出口,供需缺口可能接近1500亿美元。二是基于成效评估。虽然整体情况难以令人满意,但前一阶段PLI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过去4年印度国内电子产品制造能力持续提升,相关领域出口连创新高。

  纵观印度制造业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知,印度政府确实希望力推制造业发展,但面临的障碍和掣肘不少。基于这样的现实,印度政府这次选择放缓步伐、压缩规模、聚焦重点,不再全领域铺开,而是分领域推进,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行业需求进行扩展。当然,要想给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印度政府还需解决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供应链脆弱、贸易政策稳定性等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历史性阶段。中印总体上位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可以形成梯度不同的制造业发展伙伴关系。近段时间,印媒多次报道印度政府考虑放松针对中国的投资限制,比如放宽2020年实施的“三号通告”,允许中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松绑要求自华进口商品获得印度标准局和质量控制令审批等规定。但到目前为止,印度政府仍未作出足够多的实质性改变。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沉渣泛起,但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印度应该主动抓住对华合作的“机遇窗口”,推动两国务实合作落地见效,造福两国民众。

  (作者蓝建学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原文载《环球时报》2025年4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