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亚太需要真正践行“新安全观”

| 作者: 项昊宇 | 时间: 2025-03-20 | 责编:
字号: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随着军备竞赛和阵营对抗风险不断推升,亚太地区正面临冷战以来最严峻的核扩散风险。从美英澳“奥库斯”核潜艇计划到美日韩“延伸威慑”机制的升级,美国为推进“大国竞争”议程和维护“印太”霸权,正试图通过强化核威慑来弥补常规军力投入的不足。

  但地区核对抗风险的升级只会带来地区国家之间安全信任的崩塌。螺旋式上升的战略互疑和军备竞赛,可能导致地缘矛盾争端的升级失控,对地区的稳定发展造成颠覆性破坏。这种核安全困境根源在于“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冷战式安全思维的回归。在“特朗普冲击”之下,当美国的安全承诺不再那么可靠,并且美国自身背离多边主义军控机制之后,一些国家固守的零和博弈和阵营对抗思维,可能进一步异化为“拥核自保”的极端民粹主义安全观,而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国家人人自危的安全困境。

  要切断这种危机螺旋,需要在理念、政策和行动三个层面重新塑造地区国家的安全观。中国早在2014年亚信峰会上提出的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亚洲新安全观,可以成为凝聚地区国家安全利益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并为降低地区核扩散风险、建立多边安全架构提供有益的政策行动指导。

  这种新安全观体现在核政策上,中国倡导和遵循的三大原则应该成为有核国家的共识。一是中国始终坚持核武库规模仅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并且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2024年7月中国倡议五核国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二是中国始终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扩散,始终反对美国在地区部署中导等核资产。三是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为此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积极参与和推动核裁军进程。

  在政策行动上,首先,地区国家需要共同捍卫多边主义框架,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如推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建立“无核武器国家安全保证机制”,要求有核国承诺不对无核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各国可协商建立核风险评估和技术监管机制,利用卫星遥感、电力监测等技术手段,推动建立亚太核活动监控网络,包括对地区国家的核材料库存实施透明化管理,如推动签署《亚太核事故应急协作公约》,实现核设施信息共享与危机联合处置。

  其次,地区国家要以综合手段创新核安全合作模式。可在二轨层面建立“战略稳定评估机制”,由权威智库定期联合发布《亚太战略稳定报告》,量化评估各国军事部署、军控承诺落实情况。探讨设立区域性核安全基金,用于核设施的监管、地缘争端的缓和措施,强化合作动能。

  第三,要致力于构建持久安全架构以形成制度化保障。地区国家应坚持以“双暂停”和“双轨并进”思路致力于重启半岛无核化和安全机制建设进程。以中日韩合作为主平台,积极推动构建开放性的东北亚安全对话平台,灵活务实探讨解决各方安全关切的路径,致力于打造“东北亚无核区”。东南亚地区要重新确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有效性,进一步筑牢核安全防波堤。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使80年前的“广岛·长崎”悲剧不再重演,地区国家需要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共同安全消解对抗思维,通过综合安全超越军备竞赛,通过合作安全重建互信基础,通过可持续安全实现长期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摆脱核安全困境,维持地区的长治久安。

  (作者项昊宇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原文载《环球时报》202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