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打击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手段不断加码。2024年9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声明,自2024年9月27日起,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100%。随后不久,美国商务部称,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提议禁止智能网联汽车使用来自中国的软件和硬件。美国不断升级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打压是出于狭隘的私利动机。
一是美国国内政治需要。近些年来,美国政界不断渲染来自中国产业的威胁,将美国国内汽车产业等传统制造业的衰落、蓝领工人阶层的落魄归咎于中国的制造业竞争。不断崛起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成了美国政客们的最新目标。民主、共和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期间不断拿中国电动汽车做文章,炮制虚假叙事,以争夺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等“铁锈地带”摇摆州的选民,回应这些地区因汽车工业等的衰落而陷入困境的选民们的不满和诉求。2024年7月18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表示,他将坚持美国制造政策,通过关税等方式重塑汽车产业,将汽车产业的就业机会带回美国。
二是保护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美国电动汽车行业起步较早,美国企业甚至一度引领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但是受到政策导向不明、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备、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原因影响,美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后续发展呈现颓势。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8月16日签署《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为北美地区电动汽车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做法,支持本土电动汽车发展。同时,拜登政府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为本国同类产业发展的有力竞争对手,试图通过关税等手段将中国电动汽车产品排除于美国市场之外,保护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打压中国科技进步。美国持续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也有强化对中国的大国战略竞争、遏制中国关键产业与科技发展、寻求对中国的战略优势的考量。电动汽车产业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关联上下游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不但带动新能源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产业发展,而且其智能化发展势头,将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作用重大。正是由于其具备这种战略性意义,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也成为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与打压的重点目标之一。
四是推进“去中国化”政策。近些年,美国政府一直在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去中国化”的“脱钩断链”政策。2023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拜登政府在经贸领域对华推行的是去“风险化”,而非“脱钩”。然而这一迷惑性的说法并没有改变其政策本质。“去中国化”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所谓的保证美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排除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在为禁止智能网联汽车使用来自中国的关键软件和硬件措施辩护时,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给出的说辞是:“不难想象,能够获取网联汽车数据的外国政府,将给美国国家安全和民众个人隐私造成怎样严重的威胁。”
美国为一己之私利,采取各种歧视性做法打压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不但不利于本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全球汽车产业、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产生消极影响,还将阻碍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危机的努力。
一是扰乱全球汽车产业分工。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市场经济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强行禁止使用来自中国的产品组件,将扰乱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正常的分工合作,损害相关国家的经济产业利益。美国的做法已经引发不满和关切。2024年10月28日,墨西哥经济部在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的一份文件中称,这项措施将影响墨西哥的汽车产业,“在经济上,这会带来潜在的贸易壁垒、供应链中断、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减少的风险”。
二是助推贸易保护主义逆流。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采取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具有明显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特征,不仅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而且产生极坏的示范效应。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头号强国,带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很可能带动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加剧破坏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的自由贸易规则,将助推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三是妨碍全球能源转型。2024年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温室气体水平、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等方面的纪录再次被打破,有些纪录甚至被大幅刷新。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努力。全球汽车领域的电动化趋势对世界加速向零排放出行转型、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出于狭隘目的,不断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严重妨碍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努力。
四是无助于本国相关产业发展。美国通过打压别国来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在促进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长期来看,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最终无助于形成国内外竞争力。同时,美国的做法也将推高本国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从未来趋势看,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日趋激烈、两党对华政策趋向一致、贸易保护主义高涨等的形势仍将持续,无论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如何,美国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趋势未来难以扭转,需要继续关注并认真应对。
(作者崔小涛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