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全球文明倡议是“两个结合”的生动成果体现

| 作者: 杨超越 | 时间: 2023-06-16 | 责编: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总结奋斗经验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为建设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华文明沃土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不仅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时代青春活力,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注入了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获得广泛响应的全球文明倡议便是这一结合的生动成果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追求也更加具有世界意义。

  一、重视传承创新
  看世界历史,许多辉煌一时的人类文明已沦为残垣断壁,或化为后世典籍中的“只言片语”,或彻底“蜕变”消逝于历史长河,惟有中华文明,以整体、系统、连贯、生动的“活的形式”仍旧屹立。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实现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时空意义上的统一,塑造了中华民族珍惜文明、延续文明、发展文明的价值追求。
  何以“中国”至今日,靠的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文明不是“桃花源”,画地为牢只会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必遭灭亡厄运。坚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路,不偏执“祖宗之法”的老路,不惧挑战,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百代不衰的秘诀所在。近代以降,中国仁人志士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道,更是带领中华文明走出绝境、洗净屈辱、再立于世。因此,“两个结合”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凝练概括。而站在人类文明这一更宏观角度看,“两个结合”所蕴含的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认识则具有世界意义。
  基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自信,今日中国对人类文明命运有了更强的历史主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文明倡议中所强调,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明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各国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与传统社会间交织激荡加剧的今天,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之争是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全球文明倡议所蕴含的“两个结合”理念,为应对该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
  二、强调包容共存
  中华文明由最初的“满天星斗”发展成今日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世所罕见。尽管这一历史过程曲折复杂,不乏王朝、部落、政权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但是,与从统一“共同体”走向细碎民族国家的西方文明不同,东方的中华文明最终演变成了今日广土巨族的超大型现代国家。决定这一历史方向的根本动力不是统治者的雄心与利刃,而是五千年来围绕“中华”这一文明现实和想象共同体进行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化以“万物皆备于我”的胸襟自信,兼收并蓄各家所长,永葆文明活力,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永续的案例和可能。中华文明提倡“道并行而不相悖”,推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相处之道,为避免“文明冲突”、和谐共存提供了哲学支持。
  珍视自身,尊重他者,对于文明间的差异,中国主张交流互鉴,反对排斥欺压,因此十分重视维护和建设有利于交流互鉴的和平环境。中华文化传统一直崇尚周而不比的君子之风,反对党同伐异的霸凌习气,这一“与生俱来”的包容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立于道义的和平特性。马克思主义中许多关于战争与和平、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霸权等关系的深刻认识,早已成为当代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准则,而王道、仁恕、平天下等中国传统思想也在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过程中获得了时代新生。
  文明的交流、互鉴、包容超越了文明的隔阂、冲突、优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搞价值观强迫和意识形态对抗,既是文明平等的体现,也是文明载体——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实现共赢的需要。导致冲突的不是文明,而是狭隘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全球文明倡议真正体现了文明要素相互契合、文明发展相互融合的历史潮流,其包容共存理念将深远影响人类的未来。
  三、追求多元统一
  人类的不同文明形态源于不同群体根据相应生产力基础(自然、地理、人文等)而形成的特殊生产关系。文明的特殊性表现为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差异,这是人作为文明的创造者与特定环境互动的结果,但其多样的特殊性背后蕴藏着广泛且不可分割的人类共性。
  中华文明以其内部高度的凝聚性、连续性、统一性而著称于世。尽管地理起源分布广,自然环境差异大,传统生产方式多元,不同区域“不同音”“不同俗”的现象较为显著,但这并没有阻碍统一的中华文明意识、统一的中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巩固。究其根本,正是贯穿古今的“大一统”理念及实践,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凝聚。不论遭遇何种重大挫折,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始终导向中国的实质统一,追求坚强统一的国家是中华文明的最强大基因。
  “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国家追求的体现,“天下大同”则是中华文明更高层次的世界愿景。相信“天下一家”,主张协和万邦,憧憬共同开创“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国家、人类命运的观点有着高度的相似与契合度。“两个结合”使中国传统国家观、世界观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现代维度,也为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打开了促进全人类进步的广阔空间,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世界超越“文明冲突”、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文明观的集中体现。
  文明的多元统一构成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全球文明倡议强调通过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来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繁荣世界文明的“百花园”,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对人类文明平等性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全球文明倡议所弘扬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大步,升华出对人类文明统一共性的概括,这是“天下大同”的中国传统理念的时代复兴,必将引领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理解方式的深刻革新。
  (杨超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