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能源供应中枢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如今既面临越来越大的全球气候治理压力,也捕捉到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际碳中和大势日益临近,可再生能源应用愈发普及,这些都让低碳、资源高效和社会包容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渐纳入海湾阿拉伯国家的顶层设计视野。
全方位拥抱绿色发展
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绿色发展可谓雄心勃勃,各国不断加强对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沙特专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办公室,启动了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沙特发出“绿色沙特”和“绿色中东”倡议,提出“碳循环经济国家计划”,并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阿联酋正实施《2015—2030年绿色议程》,并成立绿色发展委员会。阿联酋还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成为首个宣布碳中和战略的中东产油国。卡塔尔于近年启动了“国家气候变化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减排25%的温室气体。
面对新能源“蓝海”,海湾阿拉伯国家加紧布局氢能发展战略。一是多国提出氢能发展目标。阿曼、沙特、阿联酋等国提出要在2030年左右成为全球主要的氢生产国和出口国。二是全方位布局氢能项目。如阿曼、沙特都在建造世界级的绿氢工厂,阿联酋致力于成为中东乃至世界的绿氢集散中心。三是建立国家氢能联盟。阿联酋和阿曼都已于2021年成立了本国的氢能联盟。四是推动氢能出口及商业应用。截至目前,沙特与阿联酋已向日本、韩国出口了4批试运氨,未来海湾阿拉伯国家向亚洲、欧洲等国际市场出口氢产品的前景更为广阔。
除了氢能,其他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与技术应用也在海湾阿拉伯各国普遍推进。海湾地区是全球光热资源禀赋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光伏发电潜力巨大。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都有宏大长远的太阳能发电规划。其中,阿联酋阿布扎比宰夫拉光伏电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发电站。阿联酋还是海湾核电的领头羊,其巴拉卡核电站的1号、2号机组均已投入商业运营,成为阿拉伯世界首个拥有核电的国家。
多重战略考量下的理性选择
绿色发展之所以受到海湾阿拉伯国家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当今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日益不可阻挡,也是海湾阿拉伯国家谋求经济结构多元化的题中之义。对油气经济的严重依赖拖累海湾阿拉伯国家推动本土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决心。同时,单纯以化石能源出口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注定难以持久,终将被世界新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浪潮所抛弃。
绿色发展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增强战略自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页岩油气革命大幅提升了美国的外交灵活性,海湾产油国难再以石油撬动同美国的关系。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致力摆脱对产油国的能源依赖,海湾阿拉伯国家传统能源和制造业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因此,海湾阿拉伯国家必须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和绿色经济长效发展,构建新型可持续经济业态,方有机会构筑新的能源政治权力架构及自己的新身份,以增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和经济竞争力。
另外,绿色发展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建构新型社会契约的关键一招。长期以来,为换取民众对政权的支持,海湾阿拉伯国家都依赖油气出口创造的丰厚财富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但这种治理模式给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埋下重大隐患,让各国普遍“食利”成风,难以建构起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绿色发展一方面能吸引大量年轻人口就业,培养多种类创新型技术人才,减少年轻人因失业造成的社会动乱隐患;另一方面可以抑制各国的地租性经济活动和食利性社会风气。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将成为海湾各国提升社会包容性和凝聚力、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新出路。
中阿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与美国的“言不由衷”和经常性的“口惠实不至”相比,中国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绿色合作正为拓展海湾绿色发展和稳定全球能源秩序注入新动力。在“向东看”政策的持续引领下,海湾阿拉伯国家日益将亚太地区视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决定性战略大市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关合作项目,也为海湾国家实现长远绿色发展目标开拓了新选项。
近年来,中国企业同海湾阿拉伯国家绿色产能合作屡创佳绩。双方携手打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光热电站、中东地区首个清洁燃煤电站等多项“第一”,相关配套的绿色金融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正如火如荼展开,惠及地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改善。
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召开。在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提出,未来3到5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加强氢能、储能、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和新能源设备本地化生产合作”;在中阿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其中“绿色创新共同行动”为中阿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合作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长远来看,中国绿色产业基建经验丰富、技术较为成熟,而海湾阿拉伯国家资本实力雄厚、市场前景广阔,双方深化绿色务实合作正当其时。双方应把绿色作为疫后复苏的底色,加强绿色理念与技术分享,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共同推动能源合作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金融、消费领域的合作向低碳环保合作转型,为实现减排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刘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刊载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