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2023年,中东会变得更好吗?

| 作者: 刘畅 | 时间: 2023-02-02 | 责编:
字号:

  过去的2022年,“缓和”仍然是中东局势的关键词。乌克兰危机虽给中东地区安全与发展投下长远影响,但地区国家仍竭力抓住机会扩展缓和红利。不过,中东内部不少基础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域外大国争夺中东也呈现新变化,展望2023年,中东想变得更好仍需更多努力。 

2022:缓和势头延续,自主性增强 

  过去一年,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东地缘政治态势显现出两大主要的积极变化。 

  一是地区缓和与合作大氛围得以巩固。一方面,阿拉伯国家与非阿拉伯国家关系持续改善。阿联酋成为首个与以色列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阿拉伯国家,堪称阿以关系新的突破。伊朗与沙特恢复外交关系前景可期,与科威特、阿联酋也互派了大使,海湾局势持续缓和。土耳其分别与阿联酋和沙特实现了领导人互访,且在阿土、阿以关系改善的大环境下,土耳其与以色列也宣布复交并互派大使,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 

  另一方面,阿拉伯世界内部和解合作也在提速。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访问阿联酋,显示出叙利亚正加速重回阿拉伯世界大家庭。埃及、阿联酋、伊拉克、约旦、巴林五国首脑在埃及阿拉曼举行峰会,就推动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和加强阿拉伯世界团结达成重要共识,体现出阿拉伯国家愈发强烈的团结自强意识。卡塔尔世界杯更让广大阿拉伯民众重温泛阿团结的精神力量,卡塔尔埃米尔同沙特王储相互举起对方国旗加油助威的画面令人难忘。 

  二是世界大变局催生中东国家增强战略自主性的新契机。尤其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借助乌克兰危机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国际能源政策话语权,不仅加强了同欧洲的能源经贸联系,还修复了“欧佩克+”机制的内部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对西方国家的议价能力。 

  同时,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措辞和表态都非常谨慎,不愿加入西方国家打压俄罗斯的行列,并反复强调应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其作为全球“新中间地带”重要一环的地位日益凸显。中东国家正以实际行动表明,在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中东地区不应受制于单一安全伙伴或集团,而应实现安全伙伴多样化,同各类有能力维护和平、与海湾地区共享发展利益的国家和组织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从而确保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上述积极动向表明,以自强求安全、以团结谋发展、以自主促复兴已成中东,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共识,各国的头等关切不断从对所谓“地区领导权”的虚妄争夺,转向本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各国逐渐认清唯有发展才是解决各类难题的总钥匙,并将主要精力用于内部建设。长远来看,中东的主要矛盾可能将从零和式的地缘政治恶斗,逐渐转化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良性竞争。随着美国在中东主导力持续收缩,地区主要国家参与域内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多,域外力量在中东影响力的多元平衡与域内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将相互促进,有助削弱长期以来中东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 

2023:隐忧甚至爆点仍存 

  尽管过去一年中东国家仍享有缓和良机,但新的一年仍有诸多内外困局将牵制地区各国的复兴步伐,甚至可能使原本降温的局势瞬间复燃。 

  就内部困局而言,乌克兰危机至今仍难见终结的前景,危机长期化给中东国家带来的各类经济困难既挑战各国内部治理痼疾,又考验各国改善关系的耐心及地区缓和势头的可持续性。乌克兰危机对不同类型的中东国家造成的冲击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诸如埃及、土耳其、突尼斯、约旦等粮食、能源对外依赖严重的国家,及也门、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黎巴嫩这样动荡冲突频仍、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反复不稳的国家,乌克兰危机所导致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将继续引发高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加剧各国经济困难,并给政治和社会局势蒙上持久阴影。 

  对海湾能源主产国来说,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带来的油气价格高企未必全是好事。它虽有助海湾国家削减预算赤字,但同步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放大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会连带推高海湾各国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将不得不上调各类补贴,任何财政上的喘息空间都可能被这些补贴成本的迅速攀升消耗殆尽。此外,高油价正驱使海湾国家加大投资开采更多化石燃料,这或许能为海湾各国今后的发展转型尽可能多地储备资本弹药,但更有可能导致各国加深对油气收入的依赖,加重其经济的外部性和食利性,进而削弱其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动力,致使国家发展目标失焦。 

  就地区关系而言,若目前各国间关系改善的速度赶不上各国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的速度,或关系改善不能给各国恢复发展带来及时效果,各国可能会失去相应的耐心,转而重走先发制人、对外转移矛盾的老路,各方好不容易积累起的缓和成果恐将在瞬间化为泡影。 

  就外部困局而言,最主要的变量因素仍是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其对地区局势的深刻影响。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就强调通过增加对民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投入来“赋能”盟友和伙伴。20227月,拜登在访问中东期间正式提出“中东政策新框架”,并同沙特、阿联酋、海合会等地区盟友等达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议题的合作共识。相关动态表明,相比于过去以军事高压和能源控制建立起来的“硬霸权”格局,当前美国的中东政策似乎正显露出向经济和技术等发展议题转向的“软操控”新特征。展望新的一年乃至拜登余下任期,其中东政策将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在核心目标上,继续聚焦大国竞争,变“主导中东”为“管控中东”。拜登再三表示“美国不会在中东留下一个由中国、俄罗斯或伊朗来填补的真空”,说明其主要预期是避免中东在美国“战略收缩”之后,被“战略竞争对手”或“敌对国家”利用成为“反美地缘舞台”,既防范中国在此间影响力的迅速上升,又防止俄罗斯利用中东来规避制裁、对美欧搞“外线反击”,同时还要阻遏伊朗一家独大。 

  在手段方式上,继续推进小多边杠杆与小圈子外交。一方面,继续对阿拉伯国家恩威并用,将以色列作为打入阿拉伯世界的一枚重要的“楔子”,利用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担忧来对阿拉伯世界分而治之。另一方面,继续诱压盟友在贸易、投资、科技、知识产权等全业态构筑对华“规则与技术同盟”,推促地区国家与中国“脱钩”。 

  在主要议题上,继续“精准发力”,尽力做好取舍。特别是要抬升发展议程的重要性,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寻求同中东国家加强协调,以期拉住地区盟友,制止其转向中俄。在伊核协议谈判上,由于最佳窗口期已过,且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未能保住众院多数,拜登对伊朗的态度或将更加强硬。“价值观外交”方面,拜登对盟友的人权攻击可能会有所收敛,但必要时仍可将人权、民主问题作为惩罚不听话盟友的“杀手锏”,或暗中支持各国的反政府势力来弹压地区国家对美国的离心倾向。 

展望: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中东?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与纷繁复杂的新挑战,中东各国及有关各方应当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应对。而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则为中东国家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选项。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东各国及有关各方应在全球安全倡议的引领下,推动建设行之有效的地区安全架构,它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独立自主。当前,中东各国反对单边霸权、回击外部干涉的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日益渴望建立地区国家主导、地区人民共享的地区安全机制,地区安全新架构的内生性动力正不断聚集。 

  二是综合全面。中东面临越来越多元化的安全威胁,因此地区安全新架构需要重新定义“安全”的内涵并重视综合施策,不仅要包含传统的军事安全挑战,更要能处理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三是协作包容。各国应秉持共同安全理念,重视其他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用切实举措替代幻想与误解,用友好观念替代威胁认知,用团结协作替代对抗内耗,用多元化安全伙伴关系网络替代排他性地区权力安排,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共同面对的安全问题。 

  四是面向行动。例如,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早日落实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相关决议内容,并召开更大规模、更有权威、更具影响的国际和会,推动巴勒斯坦问题重回国际议题的优先位置;在海湾安全方面,各方应秉持对等同步、相向而行的原则,采取分步式解决方案,先承诺停止敌对言行,然后就核不扩散、武器监管等“高领域”问题展开谈判,朝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共同目标迈进。 

  在地区发展方面,中东各国应善用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平台,不断汇聚有利地区发展繁荣的国际合作正能量。特别是在“向东看”政策的持续引领下,中东国家日益将亚太地区视为未来助推本国发展转型的决定性战略大市场,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关合作项目更为中东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开拓了新路径。 

  2022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召开,习近平主席亲自参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在中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未来35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推动金融投资合作新进展、拓展创新科技合作新领域、实现航天太空合作新突破、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在中阿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擘画了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 

  未来,中阿、中海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将大有可为。双方应加强政策沟通与技术分享,共同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转型升级,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双方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提质增效,为构建面向未来的中阿、中海命运共同体,以及推动中东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刘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首发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