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西方媒体已成政治对立推手

| 作者: 鲍志鹏 | 时间: 2022-11-22 | 责编:
字号:

  当世界进入“亚洲时刻”,G20领导人共商全球热点问题之时,有关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因病住院”和佩戴“苹果智能手表”的新闻被一些西方媒体疯炒。然而,有关新闻很快被证实均为假消息。拉夫罗夫表示,“这是一种在政治上并不新鲜的游戏。西方记者需要更加诚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人最核心的职业要求。反观以上种种,在世界求解人类困局和挑战的重要时刻,一些人却盯着“花边”大肆炒作,本就相当不合时宜,而最终报道被证伪,更击穿了职业操守的底线。透过这个小小插曲,“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舆论的两面性与破坏性再次引人警醒。
  众所周知,国际舆论竞争向来是大国博弈的焦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并将话语霸权作为其霸权的支柱之一。近些年,一些国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力求在有形空间以外,强化钳制和削弱战略竞争对手的舆论能力。随着西方战略界零和思维日益加剧,片面信息和虚假消息不断堆砌国际舆论场,导致全球治理问题“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倾向愈发突出,信息资讯“武器化”、互联网“工具化”现象愈发明显。可以说,频繁利用国际问题造谣抹黑,人为制造价值对立叙事,已成为西方现代政治的突出问题。
  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变革也在深刻改变着国际舆论的形态。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类社会经历着信息日益碎片化的负面影响,这使得舆论更加分裂,共识更难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受众不再单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加主动地进行信息检索。受大数据算法支配,受众点击而出的信息更容易受个体认知偏好左右,从而使得自身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固化。加之在西方技术霸权和话语霸权支配之下,“后真相”时代资讯信息更加真假难辨,国际政治与国内争议话题的边界日益模糊。种种因素作用下,刻板化、标签化的议题充斥舆论场域,理性平实的声音愈发难以被听到。
  总的来说,当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叠加交错,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前所未有。世界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加持下话语霸权的危害,合力反对部分西方国家将认知领域“战火”引向国际多边场合的操作。此番G20会场内外流布的假消息让人嗤之以鼻,希望这能成为一记警钟,倒逼部分国家和媒体少些旁门左道的伎俩,多些责任担当,避免世界继续滑向分化对立。
  (鲍志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载《北京日报》2022年11月1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