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 作者: 陈文兵 | 时间: 2022-11-08 | 责编:
字号:

陈文兵,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创新性论述,明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世界影响和光明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响应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新时代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不是中国一家的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和睦相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类才能前景光明,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宣布一系列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大举措,使中国发展成果惠及全世界。中国秉持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重大贡献。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携手共进,才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人人享受富足安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就会走得更稳更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同时,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基于文明互鉴而形成的价值共识。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不同文明才能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挺立人类文明发展潮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为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世界作出卓越贡献。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宣布富有雄心的“双碳”目标,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保护地球家园、永续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所作的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