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更上一层楼”

| 作者: 严若玮 | 时间: 2021-07-16 | 责编:
字号:

  近日,在美国推动下,七国集团在G7峰会上推出名为“重建美好世界”的基建计划,声称“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高达40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但该计划能否真正落实尚待观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国学术网最新发布的2021年版《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报告》,2005年至2020年间,中国在该地区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共138个,项目资金总额超过9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逾60万个就业岗位,中拉合作正有效帮助拉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共同构建中拉“1+3+6”合作新框架。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南美时提出中拉“3×3”产能合作新模式。2018年1月,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签署《圣地亚哥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优先领域)共同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一带一路”特别声明》三份文件,强调“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方”。中拉基础设施合作的推进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使合作进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进入“快车道”
  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匮乏、项目资金短缺等顽疾限制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拉美国家普遍对基础设施需求较强,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互补优势明显。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规模扩大,中国企业在拉美累计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已突破2100亿美元,新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17.2%。2020全年中国在拉美开展24个基础设施项目,金额达178.46亿美元,创造逾21万个就业岗位。项目涵盖面广,涉及通信、物流、交通运输、农业、能源、电力、住房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
  从经济外交角度来看,中拉基建合作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打造了一批响亮的“中国品牌”,提升了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了中拉政治互信。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中国向拉美国家提供的基建资源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拉美区域一体化发展,减少“南美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的融资约束,同时也为优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布局、输出技术经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
  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拉基建项目近五年来在行业领域、参与国家、中方企业类型、商业合作模式等方面呈现多样化、创新化趋势,展现了中国基础建设领域新实力,形成多国参与的新合力,为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注入新活力。
  行业领域扩大展现新实力。2015年前,中国在拉基建项目多集中在能源领域,2015年后则更多聚焦交通运输领域,数量高达39个,较具代表性的项目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铁路、墨西哥玛雅火车、巴西-秘鲁“两洋铁路”、巴西巴伊亚州云轨、巴西圣保罗市政轨道交通、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地铁等。
  参与国家增多形成新合力。继巴西、阿根廷和厄瓜多尔后,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玻利维亚以及牙买加等国纷纷在2015-2020年间与中国企业开展基建合作。
  合作模式更新提供新动力。中企在拉美基础设施领域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尝试商业合作模式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外包模式到公私合营(PPP)模式的转变。2016年建成通车的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项目是中企在海外第一个公路BOT项目,标志着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进入提质升级的全新阶段。
  基础设施合作未来可期
  2021年是部分拉美国家独立两百周年,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既能为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的“拉美梦”提供实际帮助,又能为“一带一路”倡议向拉美地区进一步延伸奠定基础,未来在以下几方面还可继续推动中拉合作走深走实。一是运用中拉抗疫专项贷款,支持拉美国家医院建设等公共卫生项目,助力其摆脱疫情,加快经济复苏。二是通过企业优势加大对拉美新能源、轨道交通、通信等新基建领域的支持,构建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相结合的新格局。三是继续聚焦公路、铁路、水电等重点合作计划,帮助拉美国家突破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四是利用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论坛、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拉丁美洲中国投资者论坛等多边交流平台,探索基建合作新领域、新思路。中拉合作空间广阔,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严若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原文载《大众日报》202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