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农业、绿色与数字——17+1合作迎来新机遇

| 作者: 杨子力 | 时间: 2021-05-19 | 责编:
字号: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于2012年正式启动。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标志着该机制进入新发展阶段。9年来,中国同中东欧17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化,贸易额从560.8亿美元增长至1034.5亿美元,增长近85%;中国对中东欧17国直接投资从13.4亿美元增长至31.4亿美元,增长近135%;投资、旅游、金融、农业、物流等30余个专业性合作平台陆续建立,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近4倍,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中东欧地区实现全覆盖。

    时至今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入深水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合作面临的挑战增加。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背后,孕育着新的可能性。农业、数字、绿色三个领域合作将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新机遇。

  农业合作:中东欧国家的切实关切

  农业合作是最早确立的合作机制之一。中东欧国家不乏优质的农业资源,寄希望于通过合作促进农产品贸易,推动农业领域投资,加强农业技术交流。2012年至2019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额从10.66亿美元增长至14.58亿美元,年均增长4.58%2020年被确定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多元合作年。越来越多的中东欧国家农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航空运输、电商平台走上中国普通百姓的餐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东欧农业造成冲击。以保加利亚玫瑰精油产业为例,由于各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全球玫瑰精油和含玫瑰精油的化妆品、香水等消费量继续下降,沉重打击保加利亚玫瑰种植业。为缓解疫情不利影响,中东欧国家纷纷在农业领域加大投入。如保加利亚向农业部门提供超过8.5亿欧元专项贷款,罗马尼亚食品加工等领域投资贷款可获得国家10%的无偿资金支持。

  为尽快从疫情中得以恢复,同时扭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农业合作被各方寄予厚望。在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到未来5年中国将争取实现从中东欧国家从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为了打通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输华长期存在的堵点,未来各方将通过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和植物卫生工作组机制、检验检疫联络咨询点,合并相近产品风险等级评估等措施,优化中东欧国家农食产品输华准入评估程序、加快准入进程。此次峰会达成的35项政府间成果文件中,有11项就与农产品检验检疫相关。为了解决中东欧国家体量小、农产品生产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问题,峰会还倡议在中东欧国家合作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3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捷克啤酒、爱沙尼亚威士忌、斯洛文尼亚蜂蜜、波兰格鲁耶茨苹果等中东欧国家名优农产品都列入其中,为未来扩大对华出口增添了一张知识产权保护的护身符

  着眼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不仅要解决既有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小、存在贸易逆差、农业投资项目少、主要贸易国和投资国过于集中等现实问题,更要从发展绿色经济角度出发关注农业和粮食的可持续生产,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数字赋能。这不仅与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努力方向一致,更与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相适应。

  数字合作:新的合作增长点

  数字经济被中东欧国家寄予厚望。数字经济被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东欧国家寄希望于借数字经济“东风”,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国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疫后经济的快速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如塞尔维亚将数字化列为新政府的优先事项之一;希腊《2020—2025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涉及总额达60欧元的400多个重点项目,计划在五年内实现社会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目标;罗马尼亚成立国家数字化转型理事会,推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等国还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相关立法工作。

  疫情期间,中东欧国家的数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线上购物方式逐渐被民众接受,2020年捷克新增2900家网店,塞尔维亚全年线上销售额达330亿第纳尔,同比增长近100%。电子支付越来越受到青睐,波兰非现金支付次数首超现金,立陶宛电子货币和支付机构总数量、支付交易额和收入持续增长。软件业得到发展,2020年罗马尼亚软件业营业额约达82亿欧元,同比增长12.5%,保加利亚软件行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10%。波罗的海三国初创企业融资逆势增长,涉及从事云计算、云看房、食品配送等独角兽企业。波兰、捷克等国的游戏产业营业额也得到增长。爱沙尼亚、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加强在掌上政务、电子身份、电子税务等方面的政府数字能力转型。

  数字经济仍是中东欧国家的“硬伤”,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不小差距。总体而言,中东欧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平衡,在欧盟中实力偏弱。根据欧盟发布的《2020年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报告》,在已入盟的12个中东欧国家中,仅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两国综合得分高于欧盟平均线。中东欧国家家庭固定宽带接入率低,移动宽带渗透率高,部署5G城市和开展5G试验数量总体较少;民众数字技能不足,ICT人才缺口大;电商水平较低,进行网购的网民占比较小;企业数字化投资不足,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较少;电子政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经济总体水平呈现波罗的海三国—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东南欧国家三级台阶状况,实力依次递减。

  数字经济可以成为合作新的增长点。以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零售电商平台速卖通为例,目前已走进了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成为当地主要电商平台之一,并将国内成熟的直播带货模式引入,带动了当地社交电商生态发展。

  数字经济合作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美国在中东欧大力推行其“清洁网络”协议,中东欧国家在美国的游说和压力下,加强了对电信供应商的安全评估,将华为等中国公司排除在5G市场之外。另一方面,欧盟在战略自主的大背景下,更加强调技术主权,不断加强在数字领域的监管,试图主导规则制定,建立可信赖的数据同盟,提出数字化转型欧洲方案,将欧洲的民主价值观融入其中。中东欧17国中有12个是欧盟成员国,与其开展数字经济合作可能面临欧盟在数据安全、言论自由等方面的规制。

  绿色合作:面向未来的新动能

  中东欧国家绿色经济发展主要围绕淘汰化石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扶持绿色产业展开。首先,中东欧多国提出淘汰煤电计划。如捷克拟将2038年确定为淘汰煤炭能源的最后期限,匈牙利更是将淘汰煤电目标提前至2025年。其次,大力投资氢、核、光、风等清洁能源。如塞尔维亚从2021年起提高电价中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补贴费;波兰提出2030氢战略,提高氢在波兰能源安全中的比重;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将目光投向海上风电场;光伏发电受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希腊、波兰等国热捧;罗马尼亚、捷克、保加利亚、波兰、爱沙尼亚等国考虑进一步发展核能。再次,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得以发展。在汽车销售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在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实现增长;波兰、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加入了欧盟总投资29亿欧元的欧洲电池创新项目。

  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绿色合作方兴未艾。据20209月发布的《中国中东欧能源合作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能源转型,在风电、光伏领域累计投资额超过40亿欧元;预计2030年中东欧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到30%,可再生能源需求总量将超过7600万吨标油,呈现出巨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比亚迪、石大胜华、泉峰汽车等新能源整车、锂电池、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中东欧设厂,融入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中国—中东欧国家绿色合作同样面临多重压力。以核能领域合作为例,罗马尼亚撤销与中广核建设切尔纳沃达核电站34号反应堆的协议,捷克将中国公司排除在杜克瓦尼核电站新机组项目竞标范围之列,其背后都有美国游说的影子。中东欧国家绿色经济与欧盟绿色新政密切相关,欧盟力图以绿色转型重塑经济,构建绿色产业竞争力,推动国际贸易和制造业转向低碳竞争,其投入巨资的欧洲电池创新项目就是为了增强欧盟在该领域的战略自主权,同中美等国展开竞争。

  总体来看,农业合作是对老问题的新回应,下决心采取切实手段,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贸易与投资迈上新台阶;数字合作和绿色合作是对新问题提出新方案,顺应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大势,为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可持续发展描绘新蓝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只要坚持好“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让合作方都有收获、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通过创新不断成长”四项合作基本原则,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

  (杨子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载中国投资2021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