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 丝路博览

丝路博览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时间: 2015-02-06     作者: 王小华    责任编辑: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 ·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 “玉之路 ”、 “宝石之路 ”、 “佛教之路 ”、 “陶瓷之路 ”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 “丝绸之路 ”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 (今西安 )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 (今兰州 ),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 (今库尔勒 )、龟兹 (今库车 )、姑墨 (今阿克苏 )至疏勒 (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 (今若羌 ),经且末、精绝 (今民丰尼雅遗址 )、于阗 (今和田 )、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 (今帕米尔 )至大宛 (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 (在今阿富汗 )、粟特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 )、安息 (今伊朗 ),最远到达大秦 (罗马帝国东部 )的犁靬 (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 (今巴基斯坦达丽尔 ),经罽宾 (今阿富汗喀布尔 )、乌弋山离 (今锡斯坦 ),西南行至条支 (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 (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 ),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 (今哈密 )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 “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 (今吐鲁番 )、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 (今成都 ),再北上龙涸 (今松潘 ),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 “吐谷浑道 ”或 “河南道 ”,今天人们也叫它作 “青海道 ”。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 (今托克马克附近 ),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 “北新道 ”,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 “海上丝绸之路 ”。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 202年 -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 “西北丝绸之路 ”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 “丝绸之路 ”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德语: 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 ·冯 ·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 “国道 ”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经营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事业富有浓厚的 "怀柔远国 "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强大的国力水平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动因。历史上所谓 "大汉、盛唐 "气象也就是指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带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飞跃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貌。伴随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的是欧亚大陆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宏伟过程。在这种壮观而动荡的背景下,中西交通、丝路贸易固然会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期或某一突变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发展需要,以及欧亚贸易格局和巨大商贸利润的驱动,东西方各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尝试新的贸易方式的热情和努力从未减少和中断,以至于不少富于冒险精神和渴望财富的民族甘愿弃别故乡,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山绝域,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商业民族。翻开本书您将看到悠远的丝路古道、沙埋的绿洲文明、失落的古城、最早的丝路路线、往来于丝路古道的行旅、物种的流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08年 11月 26日,责编:王小华)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