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徐步院长文章《必须加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人才培养》

| 作者: | 时间: 2022-06-22 | 责编:
字号:

  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徐步院长文章《必须加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人才培养》,全文转载如下。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大国关系深度调整,安全和发展两大问题更加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关于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这为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具有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中国同时面临美国等极少数国家的打压和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前所未有的期待。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设国际关系学科,尤其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化问题导向,既想国家当下之所急、又谋国家未来之所需,着力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上,科学系统建设国际关系学科。我们开展国际问题研究要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常怀于心,国际关系学科的老师们也要不断向学生传授有关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并内化于心,为今后成长为国际关系学科人才夯实基础。

  第二,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思想既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体系,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经党中央批准,外交部依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担任中心主任。我担任主编的《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专门开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专栏”,目前看有深度的稿件不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主张,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我们如果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理论创新和世界意义缺乏深入研究,谈何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

  第三,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当前国际政治理论由西方主导,要建设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容易,必须把握好方法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我担任《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主编,经常看到一些投稿文章冗长空洞、内容没有深度、建议缺乏针对性。这些文章的问题主要在于缺少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不能用整体的、关联的、比较的、辩证的思维去深入思考。历史观就是要有历史的纵深、历史的比较和历史的深度。大局观就是统揽全局,处理好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写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独特的思考角度。文章不是越长才越好,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包括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角色观就是要把中国摆进去,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既明确中国的利益和目标,又兼顾国际社会的诉求,透过变乱交织的表象,稳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关系。

  第四,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如何制定对外政策,事关国家和平发展甚至存亡兴衰。因此,开展国际关系研究绝非仅仅是书斋里的事,更不是自娱自乐的事,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并不考虑什么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现实主义等理论流派,他们制定政策过程中考虑的关键因素是怎么为国家利益服务、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为国家利益服务。当然,其中也掺杂着党派利益、个人政治利益,以及各种游说集团的利益。我们作为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既要多读书,也要勤思考,更要多实践。这个实践既包括与外国学者和官员互动,也包括与国内有关政策部门互动,要多了解政策部门关注什么问题,要把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普遍的问题与中国对外环境中特殊的情况结合起来思考。

  (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