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在武汉集中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威胁,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挑战。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响应战疫动员令,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指引,全力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团结奋战,全国疫情形势出现积极转变,疫情防控阻击战已进入关键决胜阶段。此次抗击疫情的战斗,有力地团结凝聚了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是抗疫斗争胜利的保证。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统筹、有力部署,全国抗疫“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各地严格落实中央精神,全力加强疫情防控,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解放军部队闻令而动,大力支持地方防疫工作;医务人员发挥抗疫先锋作用,迎危而上,努力医治病患,为疫情缓解做出重大贡献;医疗生产行业劳动者恪尽职守、加班加点,保障抗疫物资供应;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不畏辛劳,服务民生,打通社区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科研队伍争分夺秒,加紧试剂疫苗研发。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十四亿人民团结一心,凝聚起抗疫人民战争伟大正能量。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动员如此巨大的力量,取得令世界为之赞叹的防疫成就,是中国独特的体制优势所决定的。这一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带领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团结奋进的决心、信心和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韧性确保同时打赢抗疫和脱贫两场攻坚战。中华民族是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韧性,就是中华民族刚强坚韧品格的集中体现。2020年是我国扶贫攻坚决胜之年,实现“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这既是历史要求,更是全国人民的期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决胜阶段,困难挑战也越大。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我们当前工作造成一定干扰,但其影响短期、可控,无法动摇我们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信心和勇气。在中央近期召开的一系列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大重点任务及实施举措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各省区市正有序安排复产复工,生活秩序逐步回归正常,受疫情影响积压的生产和消费潜能将不断释放。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不懈怠、不松劲、不麻痹大意,艰苦奋斗,不断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仗,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打赢国内抗疫斗争的精神和制度支柱,也是中国推动国际抗疫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底气。当前,疫情在中国境内已被有效遏制,但仍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肆虐。面对疫情,有的国家因缺乏集中统一领导而应对迟缓;有的国家将疫情严重的盟友和伙伴弃之不顾;有的国家这次不仅继续挥舞“人权”大棒攻击抹黑中国抗疫举措,还忽悠本国人民通过“群体免疫”等方式“熬”过疫情、实现“适者生存”,甚至损人利己,破坏国际防疫合作,利用疫情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与此同时,中国则不断巩固国内抗疫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病毒信息,回应有关国家希获中国支援请求。习主席先后向欧盟、韩国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领导人致电慰问并表示中方愿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立场。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建立疫情防控合作机制,并通过派遣专业医疗队、捐赠医疗物资、开通相关物资出口通道等方式无私支援有关国家抗疫,赢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由衷赞誉。疫情无国界,抗疫共担当。新冠肺炎病毒传播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抗击疫情需要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信任,加强双多边合作。中国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不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在此次疫情中身体力行,在做好国内抗疫的同时努力帮助其他国家克服困难,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层面有效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巨大优势。
当前,中国将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巩固好抗疫成果,确保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并紧抓复产复工落实工作,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同时,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帮助有关国家防控疫情,与地球村邻居“同此凉热”、共度难关。疫情是大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人民的刚强团结经受住了考验;疫情是镜子,映射出危机时刻中国的大义担当和西方的伪善逃避;疫情是“练兵”,在提振我们能力与信心的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不足和短板;疫情更是一次“淬火”,凝聚起的“战疫精神”将鼓舞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夺取新的胜利。
(杨超越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载中国报道网,202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