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阿联酋,阿拉伯世界“航天梦”领跑者

世界知识 | 作者: 刘畅 | 时间: 2020-09-21 | 责编:
字号:

  7月20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搭乘日本H-2A型运载火箭在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消息传来后阿联酋举国欢腾,作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阿拉伯世界在太空探索领域迈出了令人振奋的一步,也使阿联酋在阿拉伯国家中脱颖而出,超越了沙特、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成为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航天事业的领跑者。

  阿联酋的漫漫航天路

  “希望号”的成功发射是阿联酋多年来在航天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早在阿联酋立国初期,太空航天梦就在人民的心中便扎下了根。十几年来,阿联酋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一直在稳步推进,航天领域的“四梁八柱”已经建成,不断推进航天事业发展。

  出色的顶层设计在阿联酋航天事业发展中显然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2006年,阿联酋建立默罕穆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MBRSC)和阿联酋先进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IAST)(2015年4月两者合并)。2014年7月成立国家航天局(UAE Space Agency),次年5月正式投入运作,统领全国航天事业及太空开发计划。在加紧搭建组织机构的同时,航天计划在稳步推进。2015年5月,阿联酋发布了第一个航天战略计划,提出以航天事业助力本国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及创新、打造航天科技高端人才队伍、加强国际航天合作等四个目标。2016年12月,阿联酋发布阿拉伯世界第一份国家航天政策,提出要将其变成国际航天业的领导。2019年3月,阿联酋出台“2030国家太空战略”,包括执行太空科学研究、工程制造、试验和商业应用等79个项目计划。同年7月,新太空法获阿内阁及联邦国民议会批准。

  卫星研发与发射作为支柱。2009年和2013年,阿联酋两度与韩国合作,成功研制并发射了“迪拜一号”(DubaiSat-1)和“迪拜二号”(DubaiSat-2)遥感卫星。2013年,阿联酋花费9.1亿美元从法国订购了两颗“鹰眼”高分辨率侦察卫星,并在法方协助下建立地面控制站,培训了20名阿联酋工程师。前期的不断投入不仅为阿联酋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效益,更锻炼了人才队伍,加速了自主研发卫星的能力建设。2018年,由拉希德航天中心完全自主研发并制造的“哈利法”地球观测卫星(KhalifaSat)成功进入太空。短短十年间,阿联酋已有13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另有几颗卫星正在建造中,未来将有更多阿联酋卫星遨游太空。

  前沿领域探索全面发力。火星探测任务(EMM)及“希望号”火星探测项目是阿联酋近年航天发展战略计划的重中之重。2017年,阿联酋宣布启动“2117火星计划”,旨在用100年时间,到2117年在火星上建立首个人类居住地。在无人太空探索突飞猛进的同时,载人航天事业也获得突破。2017年阿联酋正式启动宇航员项目,2019年9月由俄罗斯“联盟MS-15”号载人飞船将阿联酋首位宇航员曼苏里送入国际空间站。曼苏里因此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国际空间站的阿拉伯人,振奋了阿联酋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人心。

  阿联酋航空工业起步时间晚、技术基础薄弱、市场承载力有限,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航天全产业链模式,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借助国际合作实现“弯道超车”是最好的办法。在火星探测工程中,阿联酋避开了自主研发火箭、建造发射场等“硬核”产业,选择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达成目标。在“希望号”的三个核心载荷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实验室(LASP)负责阿联酋探测成像仪(EXI)和阿联酋火星紫外光谱仪(EMUS)的主要研发工作,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负责火星红外光谱仪(EMIRS)的研制,总装工作则由LASP完成。后续的航天器远程监控等任务,阿联酋也“外包”给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种国际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成本,又有助于培养本国航天创新人才,使阿联酋短期内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的一支引人注目的新军。

  先天受限的“航天梦”

  阿联酋“航天筑梦路”的发展表明,大把撒钱并不是取得突破的唯一秘诀,培养自身能力才更值得那些心怀“航天梦”的中小国家注意。

  阿联酋自公布火星探测项目开始,就严格按照计划步步执行,在六年内先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及审查、细化设计、关键设计审查、开发与组装、测试、发射等各个环节,确保项目万无一失。这显示出阿联酋不俗的政府执行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也是其他渴望实现航天梦的中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最需提升的能力。

  选对“帮手”也很重要。阿联酋素来同美国、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航天强国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同各国的航天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起深度合作模式,得以借用各国雄厚的航天实力帮助自己快速发展。对于技术基础弱的中小国家而言,广开门路、博采众长,深度融入国际航天合作大潮,是实现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但阿联酋并没有因国际支持的“博采众长”就忽视了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阿联酋十分注重培养本国航天人才队伍,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中,阿联酋都坚持要求对方培训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阿联酋航天局选派近百名优秀学生赴航天实力较强的国家考察学习,并与国内外知名教育和学术机构保持合作,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在航天事业起步阶段,阿联酋出钱请国外专家帮忙,自己参与其中并跟着学,等熟悉了管理和组织流程之后,再引进技术建立基础,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国实情和需要的自主研发之路。这是阿联酋航天“摸着石头过河”给其他中小国家的启示。

  目前,阿联酋政府在太空领域的投资已超60亿美元,主要包括航天通信系统、数据服务、卫星电视广播、移动通信行业等涉及航天领域的产业。阿联酋在四所大学中开设了太空科学课程,政府还同50多家与太空领域相关的公司、基金会及其他机构保持着紧密合作。近年,阿联酋航天局已同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及技术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共同建设各种太空研究和创新孵化器,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这能够将航天技术开发转化成实际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此壮大国内航天科研与教育的基础,反哺国家对航天开发的持续投入,形成航天领域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可以看出,即便是在那些小国,注重实践应用也是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源泉。

  阿联酋虽然走出了一条目前看来符合本国国情和需要的航天发展之路,但受制于自身体量有限、难以掌握核心技术等先天缺陷,其航天发展的上限不宜被高估。阿联酋或许能成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航天合作的领导力量,但要想跻身世界航天之林,终难摆脱对航天强国的倚重。这其实也为中国同阿联酋开展广泛的航天合作提供了机遇。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实现全球组网,而阿联酋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连续发射两颗自己的导航卫星。未来中国和阿联酋在火星探测、导航卫星乃至载人航天等领域拥有合作前景。

  (刘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载《世界知识》2020年第18期,第66-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