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 丝路博览

丝路博览

丝绸的故乡

时间: 2015-08-17     作者: 张一平    责任编辑: 丝绸的故乡

  
   每当人们看到轻软如云、色彩绚丽的丝绸时,总会赞不绝口 —— 女士穿上美丽的丝质旗袍,会显得婀娜多姿;男士穿上丝质唐装,看上去文雅飘逸。于是,会由此联想到丝绸的故乡,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
  植桑、养蚕和利用茧丝织造丝绸,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利用蚕丝作为衣料的历史,距今已近五千年。中国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已经学会制造丝线、丝带和绢。 1926 年,在中国山西省的一个早期人类文明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茧壳; 1958 年,又在浙江省吴兴县的早期文明遗址中挖到了碳化的丝线、丝带和绢片,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 4750 余年。
  关于最早的丝,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 “ 蚕神献丝 ” 的故事,相传在 4000 多年以前,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部落首领的时候,有一次举办庆功会,一位美丽的姑娘从天而降,手捧着两束分别为金色和银色的光泽鲜亮的蚕丝,将其献给了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刻派人把它织成了又轻又软的细绢。后来,这位献丝的姑娘被人们尊为 “ 蚕神 ” 。另外一个著名的传说也与黄帝有关,说的是他的妃子嫘祖首先发现了蚕丝,并把养蚕缫丝的方法传授给人民,中国的蚕丝生产才逐渐兴盛起来 …… 这些古老的传说反映出,早在 4000 多年前,中国人就由采集野蚕茧发现了在人工饲养家蚕的方法。
  


   中国古代绢画 —— 《采桑养蚕图》
  
  


   《苏州织造局志》,编于清康熙
  朝,详细记载了中国丝织业中心的 苏州的经济发展状况。
  


   斯坦因 20 世纪初在丝路古道上发现的中国古代丝织物
  
  在文物方面,出现在商代(约公元前 17 世纪 — 公元前 11 世纪)的甲骨文已经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商代有刻着蚕纹的青铜器;在后世发挖的商代古墓中,人们还发现了用玉石雕成的玉蚕、精制的暗花绸,以及绚丽的刺绣残片等。毫无疑问,当时的中国人已掌握了相当成熟的丝织技术。到了汉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丝织业进一步发展。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公元前 141 年 — 公元前 87 年在位) “ 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万余匹 ” ,一下子拿出这么多丝绸来赏赐下属,可见汉代中国丝绸业之繁盛。 1972 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墓出土的文物中,仅丝织品就多达一百多件,其中一件素纱禅衣,长 128 厘米,重仅 49 克;另一块幅宽 49 厘米、长 450 厘米的纱料,只有 2.8 克重,制丝技术之高超,令人惊叹。
  面对这些精美的丝质衣物,人们不禁会问,丝绸是怎样织成的呢?这无疑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我们知道,真丝是由蚕茧的多股丝缫得的。在缫丝时,丝头不能断,要一股一股地络丝,与蚕织茧时的过程类似。蚕茧一旦做成之后,蚕就变成了蛹,一段时间后蛹又变成蛾,最后蛾咬破茧壳逃出了自设的牢笼。茧壳一旦被咬破,蚕丝就断了,那就只能经过梳理,按照其他纤维品的纺织工艺处理。要让蚕丝不断,就必须在不损坏蚕茧的前提下,在蚕蛹未孵化之前就杀死它,这正是制丝的奥秘所在。为了使丝线柔韧坚实、精美纤细和富有弹性,必须为做茧的蚕虫提供特殊的饲料 —— 桑叶。具备了这些条件,蚕丝才成为一种珍贵的纺织品。
  当精美的丝绸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它在国际上获得极高的声誉似乎也不足为奇了。中国丝绸未传入欧洲前,希腊罗马人缝制衣服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和亚麻,不难想像他们触摸到轻柔光亮、色彩绚丽的中国丝绸时的惊奇和喜悦。在中国丝绸西传之初,它被西方人视为最上等的衣料,生产成本高昂,再加上商人垄断经营、沿途各国关卡课以重税等原因,丝绸运到欧洲已贵比黄金。因此,即使当时作为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的罗马城,也只有少数贵族和上层妇女才能穿得上丝绸,并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据古罗马作家普林尼( Pliny ,公元 23 年 — 公元 79 年)称,罗马帝国为购买丝绸、珍珠等奢侈品,每年约支出一亿赛斯太斯,占当时罗马帝国每年商品进口总额的一半。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当地的西方人绞尽脑汁想尽快掌握养蚕缫丝的方法,而他们最终掌握这项技术还是养蚕法经由中国西部边疆的和田西传至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结果。
  关于养蚕法从中国内地传入和田的情况,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瞿萨旦那国(在今新疆和田附近)并不知有蚕桑,听说它东边的邻国有,就派使臣前去请求赐予,然而东国的皇帝隐瞒了真实情况,不但不想给使者,还命令边关加强看守以防有人将蚕种带出去。瞿萨旦那国的国王碰了钉子,便打算用求婚的办法来获得蚕桑,他写了谦恭的书信,派人带上重礼向东国国王请求联姻。东国皇帝想笼络他,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样机会就来了,瞿萨旦那的国王就让使臣传话给即将出嫁的东国公主,希望她能带来一些蚕种好自己做衣服。公主就暗地里收集来足够的蚕种,并把它们藏在自己帽子里。远嫁的公主带着一行人到了边关,随行人员都受到了严格的检查,却没人敢搜查公主的帽子,蚕种就这样传入了瞿萨旦那国。
   1914 年,匈牙利裔英国考古学家及地理学家斯坦因( Marc Aurel Stein , 1862—1943 )在和田丹丹乌里克古城的遗址中,挖掘出一块以这个传说为题材的壁画。画面的中央是一个盛装的贵妇人,头戴高冕,旁边有两个侍女,左边侍女以右手指贵妇人之冕。画版左端有一篮,其中盛满蚕茧之物,右端有一纺车状物品。据斯坦因考证,画中贵妇人,即上述传说中的东国公主。侍女手指贵妇人之冕,是暗示冕下隐藏之物,即公主偷偷带来的蚕种。可见这则传说由来已久,从而不难推测传说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古地图
  
  和田丹丹乌里克古城遗址中关于蚕种西传的传说壁画
  


   着华服的李希霍芬和家人
  
  


   《中国旅行报告》,德国地理 学家李希霍芬著, 这本书为 “ 丝绸之路 ” 命名。
  
  
  


   李希霍芬所制丝绸之路水平图
  
  至于中国的蚕种和养蚕法传入欧洲的时间,则是在公元 6 世纪以后了。在此之前,西方人不会养蚕缫丝,却可以把中国运来的生丝加工纺织;或是将运来的绢缯拆解成丝线,掺上麻线,织成纱绫,再染色、绣花;或是把素绢染上色,加绣金线,这样再把二次加工后的丝绸销往东西欧各国。当时的泰尔、贝鲁特等城市就是当时东罗马帝国加工型丝织业的中心。
  在古代西方史学著作中,人们发现了记载着蚕种西传经过的文字。如东罗马史学家所著《哥特战记》,就详细记述了印度僧人从东方秘密带来蚕种的故事。另外一部公元 6 世纪末的东罗马帝国史学著作中也有类似记述: “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公元 527 年 — 公元 565 年),有波斯人某至拜占廷(其名源于古代希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一个殖民地,公元 330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建 ‘ 新罗马 ’ 于此,易名 ‘ 君士坦丁堡 ’ 。 6 世纪上半叶以前,罗马帝国东部诸省通称 ‘ 东罗马 ’ , 7 世纪以后,帝国东部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上已与早期罗马帝国大大不同,史称 ‘ 拜占廷帝国 ’ 。)传示蚕之生养方法,盖为以前罗马人所未知悉者也。波斯人某,尝居赛里斯国(即中国)。归国时,藏蚕子于行路杖中,后携至拜占廷。春初之际,置蚕卵于桑叶上,盖此叶为其最佳之食也。后生虫,饲叶而长大,生两翼可飞 ” 。由此可见,这位东罗马皇帝为了摆脱波斯人对丝绸的垄断,曾通过经常出入中国的波斯人和印度僧侣将蚕种和养蚕法传入拜占廷。
  中国的蚕种和养蚕法传入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确切时间是公元 552 年,适逢查士丁尼皇帝在位。从此,东罗马人掌握了蚕丝生产技术,君士坦丁堡也出现了庞大的皇家丝织工场,有大批女工从事丝绸生产,君士坦丁堡还因此独占了东罗马的丝绸制造和贸易,并垄断了欧洲的蚕丝生产和纺织技术。直到 12 世纪中叶,十字军第二次东征,南意大利西西里王罗哲儿二世( 1127 年 —1154 年在位)从拜占廷掳劫来 2000 名丝织工人,将他们安置在南意大利。此后,意大利开始生产丝绸, 13 世纪以后,养蚕织丝技术陆续传至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丝绸生产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精美的丝绸是经过怎样的路线运达西方的呢?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 1833—1905 )在他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1877—1912 )一书中,把公元前 114 年至公元 127 年近两个半世纪开辟的,经西域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 — 锡尔河地区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道路命名为 Seidenstrassen ,英文名为 The silk road 。也就是说,他将西汉大臣张骞(? — 公元前 114 年)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发端。后来李氏的同胞阿尔马特 · 赫尔曼在其著名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写道: “ 我们应该把这个名称 —— 丝绸之路的含义进一步延长通向遥远的西方叙利亚 …… 虽然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但是,却是较大的市场之一。叙利亚主要是通过陆路从遥远的丝国获得生丝。 ”
  如两位德国学者所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也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动脉,它贯穿古代中国、阿富汗、印度、阿姆河 — 锡尔河地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通过地中海到达罗马。来往于这条道路的,既有忙碌的逐利商人、自由自在的旅行者,还有受命于国王出使远方的使者和前往宗教圣地朝圣的虔诚教徒。动乱年代,大量的难民、军人也曾充斥于该路的某一段。我们可以想像,不同时代风貌各异的人们熙熙攘攘地走在这条路上,该是多么壮观的情景。频繁的贸易和交流使这些地区的人民有机会相互了解,这条伟大的道路也成为他们的共同历史遗产。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13 、 14 世纪前后,丝路是连接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古希腊、罗马的重要纽带。
  根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 Strabo ,公元前 63 年 — 公元 23 年以后?)的著作,大约在公元前 3 世纪时,西方人已经把中国称作 “ 赛里斯国 ” ( Sères )。这个称谓是由希腊语 “ 塞尔 ” 、 “ 赛里斯 ” 衍生而来的 ——“ 塞尔 ” 是蚕的意思, “ 赛里斯 ” 是蚕丝产地或贩卖丝绢人的意思。不少学者还认为,希腊语的 “ 塞尔 ” 和 “ 赛里斯 ” ,就是由汉语的 “ 蚕 ” 的发音转化来的。这似乎都可说明原产自中国的丝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输入西方了,当然这也是通往欧亚大陆交通畅通的结果。
  另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德国考古学家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公元前 500 年的古墓,发现墓中人身上有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另外,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附近,也有中国丝绸出土,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看,是公元前 3 世纪的东西。这两处丝绸残片的出土,不仅证实斯特拉波等人对丝绸的记载是有根据的,而且这些实物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运往西方了,而为彼此间人流、物流开辟的道路也已经存在了。
  此外,印度的一部著作《治国安邦术》中有 Cinapatta 的字句( Cina 即支那,指中国, patta 即 “ 帕达 ” ,是 “ 带 ” 、 “ 条 ” 的意思),它的意思是 “ 中国的成捆的丝 ” 。作者侨胝厘耶是公元前 4 世纪人,可以由此推断,最迟在汉代以前,中国的丝绸就已输入了印度。
  在西方人的著述中,最早有关丝绸的记载,出现在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 450 年 — 约公元前 388 年)的著作《吕西斯忒剌忒》(公元前 411 年)中。他提到了一种用 “Amorgis ” ,也就是绢做成的长上衣叫 “Amorgiam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 年 — 公元前 322 年)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还说:丝织品是由一种有角的 “ 大蛆 ” 所产的茧织成的,并说 “ 这种蛆的形变先为幼虫,次为蛹,然后出蛾,一个变态过程要用六个月的时间 ” 。他还认为,最先用这种织物的是科斯岛人布拉台斯之女帕姆扑莱,当然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由于保存下来的大量希腊雕刻和陶器彩绘人像中所穿的衣服细薄透明,因而有人推测,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国丝绸已经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例如,巴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公元前 438 年 — 公元前 431 年的作品)、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蒂( Karyatid )和雅可波里斯的科莱( Kore )(公元前 530 年 — 公元前 510 年的作品)等女神像,都穿着透明长袍,胸披薄绢,衣料柔软,都是用中国的丝绸做成的。希腊绘画中也有类似的丝质衣料,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成批生产的红花陶壶上已有非常细薄的衣料,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的陶壶狄奥希索斯和彭贝更是显著的例子。特别是克里米亚半岛库尔奥巴出土的公元前 3 世纪希腊制作的象牙版上的绘画 “ 波利斯的裁判 ” ,将希腊女神身上穿着的纤细衣料表现得更是完美,透明的丝质罗纱将女神的乳房、脐眼完全显露出来。
  这一切都表明,早在李希霍芬界定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亚欧之间已经有了一些交流往来的通道。这些通过渺无人烟的荒原沙漠的道路,是由不辞辛劳的商人或来去匆匆的游牧民族踏出来的。现在人们已经不可能复原它们的确切走向和所经地点,只能依靠零散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勾勒出大概的轮廓。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早期的通道形成了后来丝绸之路的雏形。
  《近二百年国人对于中亚地理之贡献》,祥伯著, 1943 年出版,综述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丝路文化的研究成果
  
  (来源:看中国, 张一平《丝绸之路》, 2005 年 5 月出版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