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陈东晓院长出席《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0/2021)》发布会

| 作者: | 时间: 2021-03-12 | 责编:
字号:

312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研究员出席了由我院和世知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0/2021)》发布会,并作大会发言、同参会中外媒体进行交流。

陈东晓院长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力量“分”与“合”的较量。目前看,分化、分裂的力量势头更强。经济上,世界经济K型复苏,国家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正在发展,世界越发失衡。地缘政治上,美国加大对中国的遏压,加剧世界分化。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联合盟友并利用多边机制对中国进行“规锁”;二是针对中国进行经贸集体施压,关键领域局部脱钩;三是针对中国垒砌“科技小院高墙”、打造“民主科技同盟”。其中人权、意识形态的联盟是手段、是表,新兴科技联盟的排华、“去中国化”是目的、是本。经济与安全的关系上,现在世界进入了安全优先和国内优先的新政治态势,这进一步推动有限的全球化、更紧密的区域化和充分的本土化的趋势。

     

陈东晓院长表示,虽然分化、分裂力量势头更猛,但合的力量,即合作的、融合的力量不可小觑,也在蓄势待发。一是科技合作赋能人类社会。人类第一次能够在面对大疫情的时候不再束手待毙。这次疫情暴发,科学家们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识别了病毒、确立了病毒基因序列并全球共享信息。几个月时间就明确了防控的有效手段,不到一年就开始大规模生产疫苗。在抗疫中,生物医药技术、通讯信息技术、物流交通技术以及保障生存的农业粮食技术发挥了硬核作用。二是后霸权时代多元化力量拥有更强反制能力。美国不遗余力推动意识形态和科技排华但成效有限,欧洲、亚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意识增强。三是多边机制不断整合。尽管深度全球化正被有限全球化替代,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机制数量仍持续增加。既有连接全球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所谓“网络化”多边主义,又有包含各种企业、城市、大学、社会运动的“包容型的多边主义”。有人戏称,当全球化似乎日益疏离的时候,多边机制反而更加拥挤了。

    

陈东晓院长指出,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且失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继续携手国际社会共建新的全球合作议程,作为倡导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方向,推动合作、融合的力量不断壮大。

陈东晓院长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有四方面紧迫任务。一是要倡导各国采取更有力措施推动包容性发展。既要推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更要保障国内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共同富裕。二是要高举新发展理念的大旗,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均衡推进。三是要加强多边合作。比如,为遏制全球经济不断衰退,尤其是稳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企稳,中方要继续推动在G20框架下形成多方参与、多轨并进的系统性债务方案。四是要引导践行“科技向善”原则。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引发诸如科技伦理、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方面挑战。中方要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科技创新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推动“融合”的力量不断增长,为人类全面发展赋能。